創意有了,産業在哪兒?
    2007-08-28    作者:劉錚    來源:新京報

  本月,2007年“大聲展”北京站在CBD的一個剛剛蓋好,仍然散發着裝修氣味的商場裏舉辦。這個由某傳播公司主辦的展覽主張“每個人都是設計師”,要把各種“好玩”的東西聚於一堂,借此推進更“好玩”的生活。走進展館,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東西,有先鋒設計,有動漫,有插畫,還有各種小型的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這次展覽確實夠“大聲”,作為媒體組織的活動是成功的,但是作為展覽,它有它的詭異之處。
  《大聲展》除了能讓藝術家在履歷上寫上“曾參加大聲展”之外,又能給他們提供怎樣的好處,或者説得更俗一點,提供什麼“贏利模式”呢?參展的設計藝術家能把設計真正落實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嗎?插畫家能把自己的插畫當作藝術品出賣嗎?這使我想起了在中國成“燎原之勢”的創意市集。各個單位,有商業單位也有媒體紛紛推出自己名義的創意市集,開始的時候很令人興奮,而且每屆都有進步。但很快就顯出疲態,一屆接連一屆單調重復;創意商品賣不出價錢,很多攤主賺不到錢,更不用説憑此生活;而市民們對此也逐漸習慣。
  原本“新銳”,代表“先進生産力”的創意市集似乎變成一種社區文化休閒活動,一種跳蚤市場之類的東西。
  種種現象表明,中國“創意産業”第一波的大潮已經顯示乏力的感覺,需要新的“發動機”更有力地驅動。簡單説,中國或許已經有了一些“創意”,但“産業”在哪?要找到這種“發動機”在哪,首先要仔細地看一下“創意産業”個什麼東西。事實上,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創意一直就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之所以在最近的20年裏才提起“創意産業”,主要是因為下面的原因:在西方發達國家,隨着工業、傳媒和藝術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個的創意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的有機體,其中種種“相對立”的概念已經變成同一事物的兩端。藝術和生活、純藝術和通俗藝術、實驗藝術與實用藝術等曾經壁壘鮮明的領域可以“全光譜存在”以及“無縫連接”,並且長出了“根須”相互關聯。你既可以買到30美元的畫,也可以買到30萬美元的畫;在美術館裏既可以看到博伊斯昂貴巨大的裝置藝術,也可以看到加裏貝斯曼簡單的“架上漫畫”。在這種交融之中,孕藏着巨大商機,比如貝斯曼的畫作既可以標價2萬美元在畫廊展賣,也可以轉化成玩具産品和動畫片,藝術家得到利潤的同事,社會也被藝術的雨露所滋潤。
  而在中國,這種交融才剛剛開始,就像沙漠中的幾片小綠洲,誰也不挨着誰。“藝術”主要是依賴國外市場的玩弄文本的油畫;“設計”則是在老闆的鞭子下揮汗如雨的苦幹;一般的公眾如果要買畫裝飾居室,只會去商場買西洋油畫拙劣的複製品,至於當代藝術,都碰不到。
  至於T恤、玩具之類的東西,一般的公眾不會認為它們和“藝術”甚至“設計”有什麼關係,獨立藝術家印有自己圖案的T恤只能以相當於甚至低於大路貨市場價的價格銷售,而這些大路貨還包括大量的盜版。
  另一方面,藝術家和設計師們(這兩者正在融合)雖然能看到“創意産業”的光亮,但仍然需要在黑暗中不斷掙扎。他們的畫作很難以正常合理的價錢(比如説400-1000元人民幣)賣給一般公眾,也沒有資金製作出質量合格的T恤、玩具等産品,而自己掏錢製作的産品又不得不以非常低廉的“地攤價”在創意市集上販賣。
  好了,回到前面的話題———中國的創意産業如果想發展,需要兩台“發動機”,一台是需要讓普通的公眾養成消費藝術品,消費“創意”的習慣,另一方面是有人能真正給予創意産業資金上的支持。只有裝上了這兩台“發動機”,中國的創意産業才能走上一條“明路”。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