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5-21 徐冰(北京 編輯) 來源:北京青年報 |
|
|
茅&迷霧,終於等到了霧散之時。
中共貴州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向新華社記者證實,中共貴州省委常委會18日研究決定,對貴州茅&酒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喬洪進行立案調查,並採取“雙規”措施。此前,貴州省人民政府已於5月11日決定將喬洪調離原工作崗位,並平級交流任貴州省國資委副主任。
至此,市場中關於喬洪究竟是被“雙規”還是被調任的傳言和疑惑,終於有了來自權威部門的澄清。迷霧初散,懸疑落地,而回首整個事件,卻也絲毫沒有揭開謎團的輕鬆。如果一定要有點什麼感慨,不如説,我們驚異並欽佩於傳言的迅速與準確,在權威的聲音隆重地姍姍到來之前,傳言不僅就從頭至尾勾勒了整個事件的脈絡,而且連“先調任後雙規”這樣可能的處理方式,也精準預見。
不得不説,公眾疑慮因得不到及時解惑所生發的傳言,鮮明而生動地體現了某種特色和智慧,而孕育這種特色和智慧的土壤,無疑是中國當下富於特色的現實。面對這種現實,基於理解,我們無話可説,但也正是出於理解,我們卻又感到不吐不快。
此前,筆者也曾撰文猜測,茅&事件當事各方的表態,都未必是在撒謊。事件的發展也證明,無論是茅&的那一紙公告,還是貴州的有關部門,他們對喬洪去向的説明,也確實是在如實陳述,也確實沒有撒謊。可事件就是如此富有戲劇性,沒有任何人在撒謊,換來的卻竟然不是雲開霧散,而是迷霧更深。這也許正是特色現實的吊桅之處———正常邏輯難以説通,現實推理卻未必無法理解。
沒有任何人在撒謊,並不等於所有的表態就説出了真相的全部。有理由認為,茅&公司以及相關部門,對事件的真相是知曉的,只不過他們對事件進展的公布,採取的是選擇性策略。在此,我們形象地看到了另一種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
這另一種特色和智慧,表現之一是不得不説卻又可以有選擇地説。面對洶湧的市場傳言,或顧忌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壓力,或出於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茅&公司的公告和有關部門的一再澄清,均從某一個側面,道出了事件的部分真相。這一策略是如此巧妙,既緩解了公眾輿論的壓力,避免了觸碰某些信息公開的條例規定,還使自己免於説謊。真讓人不得不佩服與浩嘆———與其説各方履行了信息披露的義務,不如説他們巧妙地利用了規則的無奈,合法地打了一個擦邊球。
這另一種特色和智慧,表現之二是表達對市場和投資者的深切關心。官方語言表述就是,旨在盡可能降低給上市公司産生的影響,體現了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國酒茅&和證券市場的悉心呵護,也是政府維護廣大股民切身利益負責任的表現。
應該説,這樣的關懷絕不陌生。父愛和母愛在我們這個社會自然是不乏表達的機會。問題是,這種長輩般的關懷,是否能夠呵護整個市場?顯然,茅&沒有出現過於劇烈的異動,恐怕更多的得益於其稀缺性和市場的自然壟斷,未必是有關方面高超的危機處理策略使然。有關方面需要繼續證明,假如不是茅&,這樣自信的掌控,也能夠一如既往地挽救市場。如此,長輩的關懷近水樓&而又合手耐用,我們何必費心費力於建立規範有序健康的市場機制?
茅&迷霧是一種何樣的迷霧?這種迷霧又是誰造成的?似乎不必再多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