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資費套餐多了還是少了
    2007-04-05    陳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資費套餐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近日,北京郵電大學的曾劍秋教授&&,通過簡化電信資費套餐,讓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費本來是對的,但未必像有些人説的那樣,主張盡量減少套餐種類,這是不了解全球電信套餐資費方式的表現。
  應該説,目前的手機資費套餐確實很多。在上海,上海移動的神州行品牌下面就有加加卡、大眾卡、暢聽卡、家園卡、易通卡等各種不同資費方案;而另一運營商上海聯通的套餐數量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新勢力、如意通、世界風等各大品牌每個都有10種以上的套餐待選。筆者了解到,各地手機套餐的花樣多得驚人,動輒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之多,套餐設置也極盡複雜,各種費用和功能服務一股腦地放進套餐,消費者如同進了迷宮。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各種套餐制度表面看起來優惠,但是由於使用條件的限制,只能使部分消費者得到優惠,絕大部分的消費者則被排除在外,由此可見,各種各樣的套餐制度實際上是電信企業的“促銷手段”,並不能徹底解決電信服務的高資費問題。
  目前,套餐過多、計算複雜,且在宣傳過程中誇大優惠幅度,模糊資費構成和使用條件,已經成為手機用戶申訴的新熱點。北京市消協、北京市律師協會不久前曾聯手呼籲運營商應取消各種套餐。
  不過,來自信息産業部電信研究院的何霞教授説,目前在國際上,更多的表現形式是套餐資費,這一點是國際化的趨勢。而北京郵電大學的曾劍秋教授也認為,縱觀全球電信資費體系,各國均利用電信資費套餐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從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電信資費套餐使用得越多,實際對消費者是有利的,因為消費群體是分層次的,多樣化的,有不同的消費群體,在資費的消費過程當中就會有不同的消費方式和消費需求。因此説,國內的電信資費套餐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多越好,其關鍵是如何能夠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一邊是移動、聯通公司紛紛以套餐的方式降低手機資費,一邊卻是許多消費者反映弄不懂、算不清電信企業的各種套餐。其實,不管手機套餐是多了,還是少了,最終讓消費者得到實惠才是硬道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