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消弭“心理震蕩”的心靈雞湯
    2007-02-28    石子硯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有調查顯示,隨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劇的社會變遷所引發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在適應性較弱者身上則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震蕩”現象。
    對更多的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的凡夫俗子們來説,雖然心理還沒有崩潰到“自殺”的地步,但是身處社會轉軌的特殊時代,那種由于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利益割據差距加深而帶來的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卻是感同身受的。
    所謂“相對剝奪感”,其實並不深奧。農民工兄弟不能享受城市市民待遇、壟斷企業員工享受高出社會平均收入數倍的高薪、房價不斷飛漲讓百姓望而卻步、人們不能享受同樣的社會保障以及各種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等等,都在不斷地衝擊著那些“適應性較弱者”的眼球,刺激著他們的神經,考驗他們心理底線。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英格爾斯在總結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刻教訓時曾經告誡我們:“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這也警示我們,對于“心理震蕩”不可等閒視之。
    要想有效努力預防和消除“心理震蕩”現象,“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出一種現代強勢人格”,尚需從制度改進入手,以社會公平這一核心價值作為根本,來為社會轉軌過程中出現的這種“心理震蕩”來烹飪一碗“心靈雞湯”。
    因為如果沒有制度兜底,可能人人都是弱者;如果沒有社會公平作為根本,可能人人都會受到“心理震蕩”的衝擊。這就需要我們的改革從多方面著手,比如,增加公共投入,讓更多的弱勢群體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下大力氣改善民眾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的基本民生難題;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從另一個角度説,這種社會轉軌過程中的“心理震蕩”,民眾中出現的日益嚴重的相對剝奪感,其實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要求改變目前狀況的一種樸素願望。隨著處理方式的不同,這種“心理震蕩”自然也會産生正面或負面、積極或消極的效應。而社會公平的最高境界,是公共福利最大化。所以,如果能夠有足夠社會公平,這種社會轉軌過程中出現的“心理震蕩”的負面效應必然會降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