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單向收費:朝三暮四
    2007-02-05    趙晶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一群猴子和飼養員談判,就到底一天吃幾個核桃爭論不休。最後飼養員決定把原先早上給的三個核桃增加到四個,但晚上的四個減少到三個。於是皆大歡喜。
    歡天喜地盼來的單向收費,卻只是套餐——在規定時段規定地點打完規定時間,完成規定的所有彩信、彩鈴等附加服務後才能享受到的一種東西。從某種意義講,消費者有點像那群猴子了。
    能佔到套餐便宜嗎?能。但前提是必須揣着一顆體育競賽專用秒錶以及隨時記錄通話時間的小筆記本,這還不包括消費者運用超人的數學計算能力將每個月的通話時間精確平均地控制在套餐規定的分鐘裏面。
    一旦少於規定時間,肯定自己吃虧;多於規定時間,就得按照合同掏高於套餐價值很多的通話費。獲利空間狹小、獲利成本過高,所謂單向收費,無非是一個數字游戲。最終節省下來多少錢,誰都不好説。
    套餐無疑是運營商一個很好的銷售創意:稍微讓一點點遠期利潤,換取一批長期消費者。加上靠話費套餐、話費換手機等手段忽悠來的若干命運比包身工還不濟的“話費長工”,客戶源得到保證的同時,利潤還沒有太大下降。
    這個認識並非消費者私下泄憤,專家也這麼認為。里昂證券香港的分析人士針對最近頻頻&&的單向收費政策&&,實行單向收費對中國移動的盈利影響有限。他們認為,單向收費雖然大幅降低資費,但是刺激了用戶量的增長。再者,以中高端用戶為主體的全球通品牌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
    面對這份2007年“新款”霸王合同,你加入還是不加入?很多人大概仍然會加入,包括我。原因很簡單,可能憑藉中簽新股的運氣,能在那麼一兩個月佔到運營商的便宜。而如果不加入,這個便宜永遠都佔不到。
    在國營壟斷企業面前,消費者永遠是弱勢群體:不能決定油價漲跌,哪怕國際油價跌得連街坊大媽都知道;不能決定水價、燃氣價,聽證會只會漲價不會降價;不能反抗燃油附加費,除非你不打算坐飛機……偶爾鐵路春運不漲價,就幸福得奔走相告,恨不得喊鐵老大萬歲,而過去那些年不明不白的漲價獲利,沒有人去清算。
    這一切演變到最後你會發現,我們感恩戴德捧在手裏的,是原本就屬於自己的奶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