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前些時,有報道説德國等歐洲國家為了保護傳統聖誕民俗文化,聯手反對美式聖誕節,希望讓人們過一個“真正有意義的聖誕節”。
“美式聖誕”的商業化讓不少歐洲人憤怒不已。比如目前通常所見的紅衣白鬍子的聖誕老人形象,據説其實是美國藝術家桑德布洛姆為可口可樂公司創作的廣告人物。而聖誕歌曲《鈴兒響叮噹》、開狂歡派對、大吃大喝及過度消費等現象,也是來自美國的“商品”。
有意思的是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正興高采烈地準備過這種“美式聖誕節”。
在中國,聖誕節首先是商家的節日。從小商品市場到大型商場,從小酒吧到大酒店,都摩拳擦掌地準備着大撈一筆。酒吧老闆們坦言,對酒吧來説,一年有兩個節日,一個是情人節,另一個就是平安夜。湊巧的是,這兩個節都是“洋節”,特別是情人節,基本也是在美國大行其道的節日。而這兩個節日對酒吧老闆來説又上演着不同的角色,情人節是“過小年”,平安夜是“過大年”。
在中國,聖誕節有如狂歡節。而歐洲人所強調的所謂的“真正意義”的聖誕節又該是什麼樣的呢?
學法律的德國學生尤爾根去年爭取到一個到北京實習的機會,剛到北京不久就趕上了聖誕節。好心的朋友拉他到酒吧參加聖誕派對,尤爾根在狂喝狂舞中度過了他生平第一個極high的聖誕夜。20歲的尤爾根極其興奮:“沒想到北京的聖誕節這麼好玩!”
幾年前,在尤爾根的家鄉慕尼黑附近的一個小城,中國女孩小軒孤零零地縮在清冷的學生宿舍裏看書。商店都早早地打了烊。小軒用一碗泡麵完成了自己在德國的第一個“聖誕大餐”。天色漸晚,街道上靜悄悄的,人們都趕回家團聚了,每一個窗戶都透出溫暖的燈光,小軒想家了……
在歐美許多國家,聖誕節毋庸置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節日。每年的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為聖誕節節期。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紀念耶穌誕生。隨着時間的推移,聖誕節已經從一個宗教紀念日演變成一個全民性的節日,而它承載的文化內涵卻始終不離家庭、親情以及公義、仁愛等等一些基本的社會道德觀念。簡單地類比,規模和重要性與中國的春節相當。因此,在歐洲大多數國家,傳統意義的聖誕節就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聖誕夜每個家庭都會準備一頓豐盛的聖誕大菜,餐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闔家到教堂做彌撒。傳統意義上,聖誕不是狂歡夜。
在中國,過洋節大概基本還是年輕人的專利。年輕人熱衷於過洋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找到一個聚眾瘋玩的藉口,找到一個快樂的理由而已。假如他們真的知道那個節日的內涵,他們至少會想想:基督和我有什麼關係?不過,即使不知道又有什麼關係?快樂需要理由嗎?過別人的節,開自己的心就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