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文化人的自娛自樂
    2006-10-24    三天    來源:經濟參考報
    重拍經典如今成了一個時髦詞。
    甭管知名不知名的導演,紛紛在中國浩瀚的文化藝術寶庫裏面淘出壓箱底的東西,打算給老古董們披上點高科技的外衣,不光讓老作品“重現光彩”,捎帶手也讓自己的藝術生命再上&階。
    然而觀眾好像不太買賬,大家通過各種渠道發泄不滿:有説浪費錢浪費人力的、有説不尊重歷史耽誤下一代教育的,還有説拍攝時間太短不精雕細琢的……
    當觀眾不再期待,甚至選擇“惡毒攻擊”的時候,重拍就成了一場文藝界的自娛自樂。
    “忽悠”來若干投資人,找幾個曾經導出過好片子的導演,加上聲勢浩大的選角。一部電視劇開拍的消息迅速從報紙的文娛版消息上升到社會新聞版頭條。
    不光是那些三線小明星企圖通過這場聲勢浩大的選角嶄露頭角,一批文藝評論家、大學影視教授甚至社會學家也都紛紛走到&前,和各大電視台的主持人們就重拍經典的必要性和非必要性、經典曾經留下的幾大遺憾進行討論,唾沫橫飛中被鏡頭特寫的臉龐儼然就成了新一代知名學者。
    大專辯論賽的題目多了一個辯題、街頭巷尾的寒暄多了個話題、電視台也終於在海選演員的過程中找到了媒介推廣的主題。
    大家各得其所地忙碌着,張羅着,想把當年的經典通過超豪華製作、超精緻服裝設計、超預算投資變成一個廣告大片,為了電視劇後的貼片廣告怎麼排序爭得死去活來。
    惟獨忘了一個問題:拍給誰看?
    《笑傲江湖》變成了笑翻江湖、《林海雪原》惹上了官司、《沙家》重拍了一個讓人無語的阿慶嫂,更別説最近這幾年長相千奇百怪、到處談戀愛的孫悟空和豬八戒了。
    加上現在正在“海選”演員的《紅樓夢》,重拍成了拯救文藝界的一帖“王道士”牌狗皮膏藥——甭管靈不靈,反正貼不死人。
    從市場經濟的規律看,沒找到下家前不顧及成本盲目行動,往往會把貨砸手裏。因此很多商品從設計到銷售,都以消費者意見為重,以求謀個好的銷量。
    當然,生産一個茶杯不需要“海選”流水線工人。但道理是趨同的,即使一個茶杯生産廠要“海選”流水線工人,最終賣的也是茶杯。一部電視劇的選角進行得再轟轟烈烈,最終要交的産品不是演員表,而是拍好的電視劇,把精力全部放在前期宣傳上,顯然不能産出好作品。
    説到底,世人都曉舊作好,惟有出名忘不了。再現輝煌説得多,超越經典誰見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