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猛炒“中國需求”
    2010-05-28    作者:記者 蔡玉高 柴驥程 姚玉潔/杭州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上海洋山深水港碼頭集裝箱堆場上的載貨集裝箱等待轉運。上海海關近日發布的上海外貿進出口數據顯示,2010年前4個月上海關區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002.2億美元,同比增長38.1%。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總結近年來我國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尷尬局面,期貨專家、業內人士表示,目標過分暴露是“中國需求”被國際貿易商和原料商炒作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避免在國際市場中被國際資本和原料貿易商牽著鼻子走,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應該學會在國際市場上順勢而為,在市場交易中獲得較為有利的地位。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原油、有色金屬、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在我國調整經濟結構之際,這本是我國企業降低生産成本的有利時機。然而,當我國通過一係列經濟刺激政策,引領世界經濟復蘇步伐,國際貿易商和供應商卻刻意放大“中國需求”要素,不斷推高大宗商品價格。

  “中國需求”拉升大宗商品價格

  《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採訪後了解到,除美元走軟之外,“中國需求”是今年大宗商品價格走高的重要因素。
  來自上海期貨交易所和長三角幾個海關的數據顯示,2009年年初以來,原油、有色金屬、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期貨價格與進口價格不斷走高,遠遠高于全球經濟復蘇的節奏。到去年年底,滬銅價格上漲2倍,滬鋅價格上漲近1倍;銅進口價上漲50%左右。
  湘財祈年期貨首席經濟師劉仲元認為,自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業內在年初時都預測全年會保持一個相對疲軟的行情,可結果是幾乎所有的大宗工業原材料商品都走出一個強勢的行情。
  談起今年鐵礦石的價格,蘭格鋼鐵資訊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琳表示,本來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是調整鐵礦石價格的最好機會,可國人不但放棄了這樣的機會,而且還將鐵礦石價格從谷底拉了上來。
  南京鋼鐵聯合公司董事長楊思明表示,正當全球其他國家鋼鐵企業陷入金融危機的泥沼時,我國鋼鐵企業尤其是小鋼企卻在國家四萬億投資計劃的拉動下,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這直接帶動了整個國際市場對鐵礦石的需求量。
  與鐵礦石一樣,我國有色金屬和原油進口量也保持了比較強勁的態勢。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日均進口原油約400萬桶,已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2009年上半年全國進口銅188.7萬噸,與2008年同期相比上升達130.7%。

  “中國需求”被刻意放大

  最讓業內人士難以接受的是,中國需大量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幅度要遠遠高于中國可以自給自足的大宗商品。劉仲元介紹,最明顯的就是有色金屬行業,銅、鋅2009年以來的期貨價格上漲幅度在100-200%之間,而鋁的期貨價格上漲幅度只有25%左右;鋼材價格的水準甚至與上世紀90年代末差不多。銅和鋅都是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而鋁與鋼材則是中國盛産的。
  劉仲元表示,需求決定價格,這本無可厚非。但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卻有這樣的怪現象,“中國買什麼,國際市場就漲什麼;中國賣什麼,國際市場就跌什麼”,這是很不正常的。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國需求”被國際貿易商和原料商刻意放大並炒作了。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很多專家與業內人士都提及了2004年中美大豆交易的例子,普遍認為這是“中國需求”被國外炒作的典型案例。
  當年我國企業到美國收購大豆,就在這一敏感時刻,美國農業部發出了預測報告,表示今年美國大豆會減産。一邊是中國大量的需求,一邊是大豆的産量減少,這直接導致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一路飆升,直至創下了30年內的最高。可當中國企業以高價拿下大批定單後,美國大豆卻出現了豐收局面,大豆價格急劇下跌。國內大部分企業在價格高位進口了大量大豆,最終損失慘重,多數企業減産或停産。
  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俞寧表示,國際金融危機本來是鐵礦石進口價格大幅下跌的良機,但我國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一發布,國際上就開始炒作“中國需求”,大量鐵礦石紛擁至中國,遠遠超出了實際需求量,鐵礦石進口價格也一直維持著較高的水準。令人不解的是,國內的一些貿易商也趁機進口大量鐵礦石,哄抬價格,最終讓國外貿易商和原料商獲取了大量的利潤。

  目標過分暴露是炒作的重要原因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接觸了不少從事鐵礦石與有色金屬的國內貿易商,他們普遍認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經常陷于被動局面,主要是因為“我們想做什麼,別人都一清二楚”。
  多年從事銅材貿易的王盛元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刺激政策出臺使得國內外貿易商一下子活躍起來,因為我國巨大的市場需求一旦啟動,再差的貿易環境也會扭轉過來。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國經濟恢復急需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
  張琳、楊思明、劉仲元等人建議我國應著重採取三方面措施改變目前在國際市場中的不利局面:一是在國際交易中不要過早暴露自己的目的,國家相關的産業規劃,也可分季度發布,並可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正。當國家計劃增加某一資源的戰略儲備時,應著重發揮企業的作用,盡量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配置資源。
  二是國家要通過行業協會將相關行業內的企業集中起來,抱團到國際市場上實施採購行為。我國在鐵礦石談判中始終難以佔據主動的地位,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國內鋼企與貿易商一般都單兵作戰。去除美元走低的影響,在國際大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下,我國各個行業本可順應大勢,到國際市場上進行集體談判,從而以較低的價格購進國內急需的資源産品。
  三是國家有關部門或相關行業主管一定要及時掌握國內企業進口大宗商品的總體情況,一旦出現進口過剩或進口價格過高的局面,就要及時將這一資訊向海內外發布,以回應那些依靠炒作“中國因素”而獲取巨額利潤的貿易商。與此同時,還要及時制止國內某些貿易商惡意參與炒作的行徑。

    專家建議用“中國因素”影響“中國價格”

    我國是資源消費大國,同時也有一些資源的出口大國。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與“大國”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定價中聲音卻不夠“洪亮”。專家認為,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我國議價能力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還沒有比較完善的定價機制,因此必須大力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

    [觀點]加快期貨市場發育有助形成“中國價格”

    隨著近年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部分領域和品種的“中國價格”和“中國規則”逐漸得到認可,我國在國際市場相關品種定價、維護正當權益方面的話語權有所增強。專家認為,學習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利用衍生品市場的經驗,加快發育商品期貨市場,參與國際資源和利益分配,充分利用國際遊戲規則,有利于形成大宗商品的“中國價格”,也有利于實現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戰略目標。

  相關稿件
大宗商品維持弱勢 歐債危機重創金價 2010-02-08
多數大宗商品價格延續跌勢 2010-02-01
多數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2010-01-25
明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幾成定局 2009-12-30
2010年大宗商品將迎來更強勁上漲 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