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加劇中國貧富兩極分化
在以“房産”為門檻的“財富拉力賽”中,普通勞動者與投資者之間的收入“鴻溝”加速變寬
    2010-05-19    作者:記者 陳偉/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透視新政下的房地産市場(三)

  一邊是調控頻頻發力;一邊是樓市高燒不退。2010年以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出現連續上漲,且同比漲幅呈現逐月上漲的態勢,從1月份的9.5%擴大到4月份的12.8%。即使到了5月份,樓市也是“量跌價挺”。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認為,隨著房價的上漲,房地産的購買力成為衡量財富持有及增值能力的重要標桿。在以“房産”為門檻的“財富拉力賽”中,普通勞動者與投資者之間的收入“鴻溝”加速變寬,加劇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經濟分層態勢。

  5月15日,浙江杭州一對相戀已久的80後情侶從“人居展”展廳走出後顯得有些疲憊。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奧妙 “高杠桿率”催生地産富豪

  2000年以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房價出現了普漲和暴漲。在高房價的帶動下,房地産成為中國財富的代名詞之一,而住房消費則成為中國貧富分化最集中、最突出的領域。
  《2010胡潤財富報告》指出,中國內地有87.5萬個千萬富豪和5.5萬個億萬元富豪。其中,十億元富豪1900人、百億元富豪有140人。而中國內地富豪數量的增長主要依賴三個方面的因素,即股指上漲、房價上漲和GDP的快速增長。
  不僅如此,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這兩年新晉的富豪無一例外地都是房企老闆。他們大多通過在香港H股上市一夜暴富,碧桂園、龍湖、恒大這些房企的老闆輪番地成了中國首富。不過,觀察他們的財富成長路徑會發現,其財富的增長並不是依靠自己公司的價值創造,而是在上輪和這輪房地産泡沫中“吸血”。
  房地産業已經成為中國最暴利的行業之一。有關數據表明,2005年至今,有近40家上市公司由原來的主業轉行房地産,佔到目前地産類上市公司總數的35%。而以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表現來看,房地産行業表現最為突出,自2005年以來毛利率連續五年超過30%。 
  另據統計,在國外成熟的房地産市場中,建築安裝成本佔比在70%,利潤率大約在5%至8%之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國內房地産市場建築安裝成本佔比35%,利潤率在15%左右。
  國內房地産市場15%的利潤率看似不高,但開發商的真實利潤水平卻遠高於此,其中的奧妙在於前期房地産開發的“高杠桿率”。“高杠桿率”使中國的房地産偏離了其民生屬性,放大了房地産金融投資屬性的一面,加速了財富向地産商集中,並且增強了地産市場的投機性。
  業內人士透露,調控前,開發商購置土地或明或暗可以貸款,拿到土地證後又可以名正言順地向銀行抵押貸款,項目開工後建築承包商墊資建設也是行業管理,而且,雖然預售制度有很大變化,但開發商花樣翻新地創造出各種變相的“賣樓花”方式,例如向意向購房者十幾萬元高價出售會籍,獲得會籍後就可在開盤時折價購房。通過利用制度上的不完善,許多開發商可以用5倍、10倍的杠桿率來操盤,這樣一來100%的利潤率也不是神話。
  “房價上漲催生了一批以房地産開發商為代表的龐大利益群體。過多的資金流向了房地産業及其相關産業,再加上開發商在獲取土地和銀行貸款上的便利,這些導致了財富向房地産領域的大轉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泡沫 “虹吸效應”助長投機炒房

  開發商們樂見房價飛速上漲,但普通老百姓卻不得不為高房價“買單”。據易居中國測算,1996年至2008年期間,我國的房價收入比在5.5至7.5的區間波動,總體水平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已超過10甚至15。這意味著,普通工薪階層不吃不喝也要100多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
  在以“房産”為門檻的“財富拉力賽”中,普通勞動者與投資者之間的收入“鴻溝”加速變寬。在千萬富翁頻頻出現的同時,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0年《經濟藍皮書》稱,我國85%的家庭沒有能力購房。
  專家指出,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及資本要素具有勞動所無法比擬的“致富”能力,房地産日益突出的資本屬性決定了:越過門檻的“有房者”和被擋在門外的“無房者”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前者可能在樓市的“追漲殺跌”中不斷增加資本儲備和財富積累,而後者離一套僅作為消費品的住房所需的購買力都會越來越遠。
  曹建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投機是造成住房消費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國內,炒房行為不受任何限制,交易成本極其低下,且幾乎沒有持有成本。炒房客通過倒買倒賣即可獲得高額利潤,而穩賺不賠。
  余先生是北京一家小公司的老闆,手裏有一些積蓄,他既不想擴大公司規模,對炒股也不感興趣,於是他把閒錢都用在了買房子上面。短短幾年,他手裏已經有5套房子了,晉陞千萬富翁行列。“我這幾年炒房子掙的錢,比開公司掙的多多了。如果選對了房子,炒房賠錢的事基本不會發生。”余先生説。
  在房地産領域,“虹吸效應”已然顯現。作為一种經濟現象,虹吸效應指的是各种經濟要素向條件好的地區集聚和流動。由於炒房行為帶來的巨大收益,越來越多的炒房客和炒房資金涌入房地産,在推高樓價的同時,房屋升值的好處越來越多地被炒房者所獲取,而普通老百姓的剛性需求則受到抑制,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來購買房子,財富變相縮水,只能“望房興嘆”或因購房而成為“負翁”。
  值得一提的是,炒房者並不直接創造社會財富,而是玩著“擊鼓傳花”的遊戲,不斷吹起樓市泡沫。一些炒房者與開發商合謀,不斷推高房價,囤積大量房源,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提供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的數據顯示,國內將近50%的房地産銷售額是由10%最富的人貢獻的。據透露,中國的房地産需求投機比重太大,平均數超過50%,深圳的投機性需求甚至更高。
  據廣州媒體報道,在這一輪房地産調控新政&&前,深圳一個投資客一次拋售680套房子。另據北京媒體報道,國務院樓市新政&&後,北京北三環一個項目出現了大單拋售,一位浙江炒房客一次性拋出20多套房源,總價近1.3億元,折合平均單價為近4萬/平方米。

  糾結 高房價成貧富差距“助推器”

  在北京某報社廣告部上班的藍先生至今還在為一套房子糾結。“我來北京的這9年,房價至少漲了7、8倍了,這幾年省吃儉用攢下的錢遠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由於戶口不在北京,我連申請經濟適用房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沒有房子,我結婚四年了都不敢要小孩。”藍先生無奈地説。
  業內人士指出,高房價必然使得中國的貧富差距更加擴大。因為同樣收入,擁有房産和沒有房産、擁有多套房産和僅僅擁有一套房産者已然在資産上形成差異,而隨著房價的不斷走高這種差異表現得更為明顯且不斷擴大,高房價成了貧富差距的“助推器”。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房價大幅增長,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房價增長過快,意味著財富以貨幣和固定資産的形式向經濟發達、居住環境較好的地區集聚,向少數高收入者,特別是投機購房者和房地産商手中集聚,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狀況。
  “與炒房者相比,普通收入群體要麼辛辛苦苦工作卻付不起首付,要麼用幾代人的積蓄購買一套房子,而且每個月還要還房貸,嚴重透支購買力。高房價問題不僅關係到社會財富分配,更關係到社會公平的實現。”曹建海説。
  九三學社曾經提出,房價過高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的一個突出問題,不但抬高了城市商務成本,降低了競爭力,而且擴大和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成了社會矛盾最集中和最易激化的導火線。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房地産不僅具有市場屬性,也具有民生屬性。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富人佔有了太多的房屋,為此,政府必須適當調整利益分配,向窮人傾斜,加大保障性住房供應。
  國際上,廉租房一般要覆蓋15%至20%的人口,發達國家則覆蓋30%至40%的人口。而在中國,經濟適用房僅佔總住房面積的6%,廉租房的覆蓋人口不及5%,歷年完成的保障性住房不及各地政府承諾的一半,如2009年承諾60多萬畝保障性住房用地,而實際上只完成了30萬畝。
  有關專家建議,防止房價快速上漲而導致的貧富差距的加劇和社會矛盾的擴大,必須通過制度的完善來解決。如加大對房地産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和腐敗的打擊力度,保證房地産企業資本金到位,實現土地拍賣出讓陽光化;盡快開徵物業稅,抑制個人和外資的房地産投機行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性住房制度,向市場提供更多廉價的土地和廉租、廉價房;完善社會公眾對政府官員的監督機制,等等。

  相關稿件
高房價加劇中國貧富兩極分化 2010-05-19
加壓遏制房價還有很大空間 2010-05-18
有了市場共識 房價才會“軟著陸” 2010-05-18
北京房價停滯及打折項目已達41% 2010-05-18
大蒜與房價 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