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提醒,須防美國“你想要的我不給,我想給你的你得要”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將率領奧巴馬政府首個內閣級別商貿團訪華,此次訪問被業內看作本月底即將舉行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前奏。作為美方解決技術性問題的一次實質性訪問,中美清潔能源的合作將是重點。 來自美國商務部網站的消息稱,5月15日至25日,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將率領奧巴馬政府首個內閣級別商貿團訪問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駱家輝在12日的記者會上&&,這次訪問將“致力於推銷美國在清潔能源、能源利用效率、電力儲存運輸和分配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商貿團企業代表將由24家企業組成,代表團將訪問香港、上海等地。“清潔能源方面的合作將是互利雙贏,既能給美國企業創造利潤和就業機會,也有助於中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駱家輝説。 據悉,訪華的新能源企業涵括波音、杜邦、通用電氣等跨國巨頭,First Solar、杜克能源等業界翹楚,以及CTC等中小型企業。這個豪華級團組將在訪華期間與中方行業領袖座談,並會見潛在客戶和供貨商,簽署多項合作協議。 事實上,“率團訪華推銷清潔能源”,是今年1月底駱家輝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演講時宣布的。此前,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時,重點強調了“擴大出口、增加就業”的計劃。而被業內看作月底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鋪墊”的此次訪問,也正是落實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的五年出口翻番計劃的一個重要行動。 除此之外,為美國創造就業也是其大舉推銷清潔能源産品的重要目的。“在美國,人人都知道如果一家美國清潔能源公司能夠在國外取得成功,也會為國內創造就業。此次許多隨行訪華的公司,在其出口産品中,有90%的組件都是在美國國內生産的。”駱家輝舉例時説,“一個風力發電機組由8000個零部件組成,需要200噸鋼材。這其中涉及許多尖端科技,美國有望成為許多重要零部件的生産基地。” “這次美國派來15個內閣成員,‘頭等艙’的一半都過來了,不可能甘心空手而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告訴《經濟參考報》,雖然美國白宮發言人在國內表態對即將舉行的中美戰略對話不抱期望,但這只是為了降低美國民眾的期望值。 美國商務部預測,中國清潔能源市場到2020年將達到1000億美元。對於美國來説,中國潛力巨大的市場和政府對新能源的鉅額投入,有着絕非尋常的吸引力。商務部長駱家輝上任13個月以來,3次訪問中國,訪問內容均與清潔能源相關。而對於中國來説,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效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石油開採、節能技術、核電、生物能源開發等方面,也有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雙方合作的潛力所在。 不過,也有專家提醒説:“你想要的我不給,我想給你的你得要。”美國對華出口的方式選擇,凸顯其“自我中心”傾向。在去年7月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美國承諾放寬對華出口高新技術的限制。但分析人士認為,這僅是空頭支票,奧巴馬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行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美方不太可能把技術賣給中國,“尤其在中國企業製造能力很強的前提下,多半還只是將有關的設備賣給中國”。 金燦榮&&,美國最有可能的談判戰略是,首先多次給出放鬆高科技管制的許諾,然後在談判中要求中國進一步放開市場,同時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産權管制,最終達到“産品賣得動,技術拿不走”的目的。 “美國的要求應該合理化,放棄‘中心主義’,學會‘平等待人’。”金燦榮説,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今非昔比,不可能再要求中國做出單方面讓步。 “美國企業有比較強的研發實力,這就註定了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的中國企業只能是技術的用戶,目前只能處於配角而非主角的狀態。”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雙方的合作中我們不應該夢想美國人會給中國太多技術和資金,“自力更生地發展自主核心技術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