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危機時代中國面臨轉型挑戰
本報主辦“反危機一攬子計劃實施一周年高峰論壇”
2009-11-06 作者:記者 方家喜 來源:經濟參考報
“後危機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反危機一攬子計劃實施一周年高峰論壇”現場。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 攝
本報訊 11月5日,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主辦的“後危機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反危機一攬子計劃實施一周年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的專家和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出現可喜變化,但發展正面臨結構失衡、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困擾。現在需要儘早考慮“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積極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副社長周樹春出席論壇並致辭。周樹春&&,中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不僅使經濟運行出現了可喜的變化,而且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事實證明,中國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行動是及時的、戰略是正確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顯著的。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7.7%,其中三季度增長8.9%,國內經濟出現復蘇的綠芽。
但宏觀數據還是讓人對結構性問題心存憂慮。“今年中國進出口總額一到三季度還是負20.9%,所以我們還是要把中國經濟增長髮展的根本點放到擴內需上來。我們經濟增長的95%是靠投資,我們還是要努力擴大消費,千方百計解決這個問題。”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説。
數據顯示,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迄今為止,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仍是政府扶持下的固定資産投資。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3.5%,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7.4%。相比之下,消費增速依然乏力,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僅增長15%,低於危機前水平。
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多數學者和專家認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需要系統推進,其中主要有三個層面:技術創新是動力、提升內需是根本、社會保障是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説,“我們已經認識到這次危機的根源是一個科技危機,是一個科技産業化的危機,所以經濟復蘇和經濟健康發展需要尋找新的科技基礎。”
據介紹,在後危機時期,一個大思路也正在凸顯,即以科學技術的功能應對金融危機,推動經濟穩步復蘇。專家和學者們&&,要抓緊規劃危機後的科技發展,要在新能源、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方面進行高端研發,以支撐大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第二方面是,由過分依賴出口轉向擴大內需,發展消費型大國。“相對於均衡的産出分配和良性的內需結構來説,如何調整産業結構的利益分配格局是關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
專家和學者們還&&,保障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還在於社會建設能否有效跟進。
中央政府需繼續&&和完善與民生相關的就業、社保、住房、醫療政策等社會建設政策,加大對社會建設的投資,使經濟復蘇和發展轉型在平穩和諧的社會狀態中進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