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回暖尚未出現 5月出口再遭重挫
    2009-06-12    本報記者:劉璐璐 實習生:張曉芳    來源:經濟參考報

    海關總署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美經濟仍在低谷徘徊導致5月份我國出口繼續大幅下滑,在前5個月國內投資保持30%以上的同比增速和消費穩步增長的同時,出口仍在“拖累”我國整體經濟回暖。
    從3月以來,單月出口值同比降幅雖在加深,但出現了連續環比增長的勢頭,業內認為,連續三個月的環比增長顯示出口形勢開始企穩,預計6月份以後出口有望出現趨勢性好轉。

    出口同比惡化環比小幅改善

    據中國海關數據,5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641.27億美元,同比下降25.9%,累計同比降幅比前4個月加深1.5個百分點,進出口同比降幅雙雙擴大,其中出口降幅加深5.9個百分點。
    全球貿易領先指標-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上周掉頭下跌的行情,也提前為中國商品貿易走向提供了指引。BDI指數在經歷一個多月的上漲行情後,周三收報3452點,下跌66點。
    “以上數據顯示外需尚無起色,世界經濟雖有些指標呈現積極信號,但整體仍在震蕩築底過程中。”交通銀行研究部研究員劉能華認為,中國主要海外貿易夥伴進口沒有明顯改善,聯合國日前將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年初-0.5%大幅調低至-2.6%。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分析,從産品看,高附加值産品出口持續走低,其中佔約我國出口六成的機電産品出口下降24.3%,下滑幅度高於勞動密集型低端産品,服裝、鞋類、傢具出口分別同比下降13.7%,8.3%和5.1%;從出口訂單來看,長期訂單數量下滑,短期訂單增多;“5月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降幅縮窄至-8.6%,但並未體現出口形勢好轉,因為目前相當一部分集裝箱未滿載出運,同時,出口的單位貨值在下降。”

     我國繼續大量進口大宗商品

    我國5月份繼續大量進口大宗商品:5月份銅進口連續第四個月創新高;原油進口量創歷史第二高位,進口增加已經令國內原油庫存升至2008年1月以來的最高;鐵礦石進口在4月創下歷史新高後維持高位。我國此前以大幅出口鋁、鉛、鋅為主,最近幾個月則轉為大幅進口。
    分析認為,除去4至5月銅消費的季節性回升外,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市場需求並不高,除了我國正實行的一系列經濟調控政策的帶動外,國內收儲成為重要因素。
    “由於前幾個月國際原材料價格比國內便宜,進口替代較為明顯。”華寶信託的宏觀分析師聶文對媒體&&,除了實體經濟的消費需求,能源和金屬具有較好的保值功能,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今天,很多企業和投資者選擇購進能源和金屬産品,以規避通脹風險。
    有分析認為“進口大幅增加正在表明中國經濟有明顯的復蘇跡象”,專家提醒,隨着庫存量的增加,後期大量進口是否能夠持續有待觀察。“進口方面,如果國內消費快速增長能夠維持,前期積累的大量産能得以消化,進口方可持續走出低谷。”劉能華説。

    下半年出口有望出現趨勢性好轉

    海關稱,經季節調整後,5月份出口和進口環比分別增長0.2%和4.4%。這已經是今年3月份以來,連續三個月出現出口單月環比增長。“這正顯示出口形勢開始企穩,我們預計6月份以後出口有望出現趨勢性好轉。”哈繼銘認為,OECD綜合領先指標下跌幅度縮窄,各國PMI指數也有所反彈,説明海外市場經濟衰退正進一步放緩。
    而在國內方面,我國5月份PMI指數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已升至擴張區間,5月的PMI出口指數50.10,是10個月來首次站到臨界值之上,服裝、傢具、電子及通信設備等行業訂單顯著反彈。政府6月1日起再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涵蓋範圍涉及農産品深加工、機電、鞋帽、玻璃製品、鋼鐵製品等製造業領域2600個稅目的商品。這是中國自去年8月份以來連續第七次上調出口退稅率。
    我國出口雖在下降,但是市場份額卻在上升。劉能華説:“一季度,中國外貿總額下降24.9%,低於全球40%的降幅,反映出中國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在增加。”
    2009年1至2月人民幣有效匯率繼續維持去年上升的勢頭,對出口形成抑製作用。自3月起開始下降,人民幣相對於除美元外其他主要貨幣貶值,其中對韓元降21.97%,對歐元降11.59%。考慮到匯率對出口影響的滯後性,業內預期將於下半年開始對出口産生正面作用。
    國信證券分析師指出,我國的出口一半為加工型出口,加工貿易進口較出口有兩個月領先效應,因此進口數據可以作為先行指標,一般進口要漲到約10%,出口的降幅才可能為零。“來料加工進口降幅放緩,顯示未來出口壓力正在減少。”哈繼銘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