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産業振興規劃出爐 政府保增長信心凸顯
    2009-02-26    本報記者:陳偉 楊燁 王莉    來源:經濟參考報
  繼鋼鐵、汽車、紡織、裝備製造、船舶、電子信息、輕工和石化産業振興規劃&&後,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定,有色金屬産業和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於25日通過並正式公布,至此,十大産業振興規劃已系數出爐,前後歷時不到42天。
  記者獲悉,以國務院文件形式下發的近十頁《鋼鐵産業調整振興規劃》(細則)也已經在鋼鐵業相關部門傳閱,據權威人士透露,近期將會對外公布,同時,其餘産業的振興方案細則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短期內火速出爐十大産業規劃,以及緊隨其後即將陸續推出的細則方案,凸顯了政府拉動産業的決心和執行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魏傑&&,短期來看,這些規劃有利於解決相關産業目前遇到的實際問題,緩衝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長遠來看,將對中國産業技術升級改造、結構調整等産生深遠的影響。
  此次推出的振興規劃中,有色金屬行業主要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後、技術改造、企業重組為重點,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國家將安排貸款貼息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抓緊建立國家收儲機制,調整産品出口退稅率結構。而物流業則主要從提高物流服務和擴大物流市場等方面着手,加快企業兼併重組和人才培養,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和上述兩個振興規劃方案相似,縱覽政府&&的十個振興規劃,政府着重強調的主要有四個方面。”魏傑指出,一是財稅方面,通過調整稅費為産業‘減壓’;二是金融方面,通過擴大融資渠道和信貸規模來為産業‘松綁’;三是鼓勵自主創新。25日會議中,除在今明兩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集中1000億元投入發放專項研發資金外,在融資方面也將給予傾斜;四是進行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鼓勵兼併重組。
  “上述四點,正是長久以來困擾我國産業發展的瓶頸。”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平説,一直以來,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着自主創新能力弱、産業集中度低、産業競爭力不強、過分依賴外需、産品結構單一等問題。
  以有色金屬行業為例,目前,國內規模以上銅冶煉企業有30多家,平均規模僅8萬噸/年,而國外銅冶煉企業的一般規模達15萬噸/年;國內電解鋁企業有97家,平均規模僅14萬噸/年,而國外平均規模在20萬噸/年以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崔大鵬認為,十個振興規劃産生的最大作用是將帶動整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即從“出口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從生産、流通、政策、標準等方面全面進行優化和升級。
  可以看到,上述十大産業中有八個是工業,包括重工業和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比較重要的位置,並對其他相關行業影響較大。同時,也是受金融危機衝擊較大的行業。
  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除物流之外九個行業的工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佔GDP的比重三分之一。就業方面,即使不包括農民工,前面九個産業的直接城鎮從業人員也達到了3615.6萬人,佔30%。
  “目前&&的十大産業振興規劃都是一些綱領性的東西,必須盡快推出對應實施細則。”王元平建議,規劃&&後,政府還要考慮&&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保證和完善産業發展,激發企業投資熱情。同時,在執行上,各個部委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要加強配合,確保執行到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