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內人士提醒,中國企業在進入發達國家之前,應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包括盡可能準確定義項目、收集投資行業部門的相關信息,分析包括市場份額、競爭對手、價格定位等國外市場信息,要學會參觀,通過參觀和考察了解國外文化和商業氛圍,最好能參觀一下當地展會,以便對當地和國際市場形勢進行評估。
 |
| 11月5日,中國公司在第26屆哈瓦那國際博覽會上的展&受到古巴公眾的歡迎。殷永建
攝 |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發達國家的不少企業紛紛陷入困境。在出口相對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面臨着到發達國家大規模並購企業的大好機遇。目前,“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他們不僅在非洲、中東、東南亞、拉美等地區大興工商業,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一試身手。然而,縱觀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並購,有的前途光明,有的則曆盡艱辛,其經驗和教訓令企業界頗為關注。 前不久,在德國杜塞爾多夫中國中心舉辦的中德金融發展與合作論壇上,中國企業如何並購外國公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與會人士普遍認為,雖然目前是並購的好時機,但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並購,難於在發展中國家的並購,因此更應注重優勢互補,以免造成重大損失。
中國企業並購德國公司漸成潮流
中國企業到德國投資較早,最初多從事國際貿易。上世紀80年代,原外經貿部在漢堡設立了中國貿易中心,一大批國有外貿公司也在德國開設了代表處,後來轉變為公司。再往後,由於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企業取得了自營進出口權,開始獨立從事對外貿易,駐德的國有外貿公司也逐漸轉型,一部分人留下來開公司,一部分人撤回國內。中國遠洋等公司也在德國建立分公司,從事貨運、貨運代理等貿易服務和運輸産業,規模越做越大。同時,作為外貿的必備行業,中國金融業也進軍德國。上世紀80年代,中國銀行開始在法蘭克福設立分行,此後交通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也相繼在德國設立分行。 在經歷了外貿主導的投資熱潮後,並購德國公司正在成為中國企業投資德國的一大趨勢。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高級經理王煒介紹,以無錫尚德和五礦有色金屬在今年4月各自完成對德國的大宗並購為標誌,中國企業在德國的並購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周期。據調查,目前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收購主要集中在機械製造行業,尤其是機床行業。在短短幾年中,中國機床企業的德國“淘金之旅”成果豐碩。2003年,上海精明機床全資收購德國沃倫貝格公司;2004年,大連機床控股德國茲默曼公司;同年,瀋陽機床全資收購德國希斯公司;2005年,北京第一機床收購德國科堡公司;2006年,杭州機床控股德國ABA Z&B磨床公司。今天,仍有多起並購談判正在進行中。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讚欽宏亮説,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一般是並購當地企業。比如,德國科堡公司雖然訂單很滿,但由於資金問題,經營很困難,北京第一機床廠便將其買下。而瀋陽機床集團公司則收購了德國的希斯公司,目前經營情況有所好轉。上海上工申貝公司也在德國收購了一家生産中高檔縫紉機的企業,正在全力經營,前景看好。 據王煒分析,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作為德國經濟支柱的中小企業可被並購的數量正在增多,這主要是因為其沒有及時適應全球化經營環境,在産品更新換代、市場轉移、壓縮成本等方面出現了失誤,導致經營困難;其次,德國處在間接融資體系向直接——混合融資體系的轉型期,中小企業得到銀行貸款用以繼續經營和擴大生産的難度增加;第三,社會價值的多元化,使下一代不願子承父業,眾多源遠流長的家族企業後繼無人。
並購成功的企業基本上屬於同行業
三九集團在2004年曾經實施宏偉的跨國並購計劃,但是這被證明是不符合實際的冒進行為。國內家電巨頭TCL也曾雄心勃勃地在德國大搞家電産業,卻也折戟沉沙。事實上,德國的傳統家電品牌經歷了20年的大浪淘沙後已所剩無幾,在德國發展家電業的確是一個危險的選擇。 中國企業在德國並購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北京第一機床廠並購科堡公司後,現已初步取得預想效果。科堡公司在全球機床行業中具有一技之長,其數控龍門鏜銑床和龍門導軌磨床技術世界領先,特別是重型和超重的龍門銑床産量佔全球總産量的40%。北京第一機床廠正是看中了其技術和市場優勢,花費2480萬歐元買下了科堡公司,實現了雙方優勢互補,從而提升了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瀋陽機床收購希斯公司,也是因為希斯在全球有自己的品牌和競爭優勢,有自己的銷售渠道,但由於生産成本難以降低,一時資金周轉不過來。急於提高技術水平的瀋陽機床看準時機,果斷將希斯買下。希斯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擴大在東歐地區的銷售渠道,更好地利用中國的資源走出了困境。 直接參與了多起並購案的德國諾爾律師事務所並購專業律師趙輝對記者説:“目前大部分中國企業並購後的情況非常不錯,中德機床企業的合作可以説是雙贏的。”他説,中國和德國的機床企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一方面德國企業可以幫助中國企業提高他們的産品技術和質量,向中國企業提供在歐洲、美國市場的銷售渠道;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可以幫助德國産品打開中國市場,提供售後服務網絡,德國企業也可以利用中國企業提供的原材料、配件等降低生産成本。 欽宏亮認為,中國企業在國外並購,應該首先考慮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從目前情況看,並購成功的企業基本上屬於同行業,彼此知根知底,比如北京第一機床廠就和科堡公司在過去有過合作。在德國,企業並購還要經過企業工會和政府部門的審查,如果並購方制定並購計劃不切合實際,或者只想拿了技術就走,並購方案是不會被通過的。 但王煒認為,中國企業除了同行業並購外,也可考慮跨行業並購,因為同行業並購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公司的選擇範圍。他説,國際上通行的程序是企業管理層根據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在諮詢師的幫助下確定並購戰略,然後諮詢機構在所關注的行業中,根據標準進行系統地多輪搜索、篩選,最後與並購方一起把目標企業限定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再進行深入的接觸。
最大的問題是過度關注價格
王煒在總結一些中國企業在德國並購失敗的教訓時認為,中國企業並購中最大的問題是過度關注和權衡並購價格,普遍存在“撿便宜”的心態。殊不知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價格和內在價值是趨同的,而企業的價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低價購入、高價售出的普通商品交易邏輯並不完全適用於企業並購。低價出售的企業往往市場地位不高,設備與觀念老化,現金流吃緊,盈利能力低,表現為企業的內在價值相應不高。這類企業往往需要新東家的大量資金跟進投入,缺口之大經常出乎買家的意料。 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調查,因為對價格過度關注,中國公司在談判過程中往往把價格作為談判成功的標杆。其實對外方來説,不管是原股東保留一部分股份,還是以産後由破産管理人和債務人委員會來處理清算事宜,單純的並購價並不是惟一的決定因素,他們通常看重買家的持續經營能力。很多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認識、準備得不夠,在談判過程中一味侃價而沒有提出令外方信服的重組方案和表現出接手後持續經營的能力,很容易在競購中失敗。 文化障礙也是中國企業並購面臨的重要問題。杜塞爾多夫中國中心董事長曹克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由於發達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強大,中國企業到發達國家投資後,總覺得外國人高人一等,所有事情都寄希望於外國人。實際上,不少外國人掌握的知識不如我們多,甚至發達國家也有很多不講誠信的公司和個人。比如,在德國,公司總經理的權力往往無限大,如果股東對自己聘請的總經理不加節制,總經理可能會出賣公司利益,一些中國企業在這方面有切膚之痛。 此外,中國企業只重關係、不重規則,也與西方人的觀唸有嚴重衝突。曹克波説,在德國,遵守規則是最重要的。而中國企業往往要考慮能不能找關係“擺平”。在發達國家,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如果不遵守規則,一不小心就會被起訴,打官司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中國企業在投資發達國家前,必須認真學習發達國家的法律。投資後,依然要好好學習法律知識,工作和生活都要加倍小心。在歐洲投資,最關鍵的是要找到優秀的律師和會計師,如果這個條件能滿足,公司即使錯也錯不到哪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