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雞取卵 陜西果汁生産鏈整體遭重創
    2008-11-13    本報記者:韓丹 儲國強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期,國際市場需求突然下滑令陜西省相當於全球果汁貿易量1/2的産能轟然倒下。濃縮蘋果汁的銷售價、原料蘋果收購價一落千丈,縮水到去年價格的兩至三成。
  表面上來看,這是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實際上,記者經多方調查了解到,由於去年少數濃縮蘋果汁生産企業為了爭取市場領先地位,主動抬高收購原料果的價格,引發其他企業跟進,紛紛抬高原料果與濃縮蘋果汁售價,使二者價格“奇高”無比。這為今年國外客商改變終端零售果汁産品配方,減少濃縮蘋果汁需求埋下了伏筆。出口依賴度達95%的陜西果汁産業正在承受由自身盲目競爭帶來的一系列惡果。

  果業“寒冬”傷及果農

  得益於優質的黃土地,陜西蘋果含糖量高,最宜生産濃縮蘋果汁。在歐美國家,濃縮蘋果汁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食品基礎原料,是百分百蘋果汁的原漿。由於國內需求量低,陜西省果汁95%以上出口到歐美等國家,已成為全球最大産地,佔全球貿易量四成。
  果汁出口極大地解決了農民賣果難問題。在陜西省內,很多農民只種果子不種糧食,他們靠賣果為生,像城裏人一樣買糧買油。
  今年是陜西省蘋果不折不扣的豐收年。記者從陜西省果業管理局了解到,今年陜西省蘋果産量預計達778萬噸,比去年凈增11%;優質果率達到75%,比去年提高5%。
  然而,果農收穫的不是喜悅而是無奈。一位老農回憶説,去年爛的果子都能賣到8角/斤,今年只有4分/斤。去年凈賺六七千元,今年就是白忙。
  禮泉縣藥王洞鄉北晏村張漢策説:“現在蘋果無價也無市,四五分錢一斤,還不見人來收,往年這會兒收果子的一撥撥地來,我種了20多年果子,今年是最差的。”
  一些挨不下去的果農開始砍掉果樹,決定種糧。村民劉興華説:“我家種了6畝蘋果,按現在行情算是虧本的,果樹一年要上三次肥,一次每畝要兩袋,而一袋化肥價格在170元至200元之間,一畝地一年光化肥就要超過1000元,加上農藥、套袋等費用,不計算人工成本一畝果園的投入就在一千三四百元。”
  專門收購蘋果的合同戶(蘋果經紀人)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乾縣海升果汁廠門口,上百輛卡車排在廠外等待收果。在他們等待的時候,果價正在以每天每噸10元的速度下滑。一位經紀人告訴記者,他已經排了三天三夜了,原地不動,一輛車一天的成本就800元。
  一位涇陽縣的經紀人給記者算了筆賬:現在廠家收購價是每噸300元,每噸蘋果運費要花50元以上,包裝、人工還要花30元,減去10%雜質,算下來才只有190元每噸,也就是每市斤9分5厘錢,到農民手中八九分錢都不到。梨比蘋果還難賣,去年2角多/斤,現在只有2分/斤,而且陜西省只有一個果汁廠收梨。
  陜西海升果業乾縣分公司行政部負責人劉林軒説,他已經預期蘋果價格會走低,但沒想到這麼低。他在走訪果農時發現,今年西北果子大豐收,質量很好。
  按常理,原料果價格走低,果汁廠應大力收購。可是,陜西省果汁廠停産面近50%,幾個大廠紛紛暫時停掉部分生産線,蘋果收購量極其有限。
  “每天只收三五車蘋果,一輛卡車能裝20萬噸蘋果。”一位在果汁廠外排隊的果農經紀人説,眼下理應是生産旺季,以往差不多規模的果汁廠每小時能消化60噸果子,一天生産20個小時,現在一天才收60噸,僅相當於以往一小時的消化量。
  在禮泉縣富安果汁廠,記者發現,這家工廠已停産,生産車間、倉庫空無一人,廠房和院子裏堆積着大量果汁桶,桶上標明的生産日期顯示不少産品是去年生産的。記者幾經搜尋才發現幾名工作人員,據介紹,現在廠裏有6000多噸的庫存,當時老闆想在國際市場賣高價錢一直捨不得出手,沒想砸在自己手上了,每噸果汁成本都超過萬元,資金壓力很大。
  據了解,全球最大的果汁生産企業——海升果業已暫停兩條生産線。而另外一家大型企業——通達今年則無生産目標,目前已産4萬噸,比去年同期下降55%以上。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全國蘋果汁産量將減少50%以上。
  通達&&,美國金融危機令歐美消費者不自覺地減少日常開支,當地果汁加工商與零售商也推遲了定貨與付款的時間,整個市場蔓延着觀望的氣息,合同總量比去年同期減少30%。“不到貨架上斷貨,他們是不會出手的。”這對中國果業的影響是收果、榨汁的時間向後順延了一個月以上。
  果子不等人。記者在乾縣、禮泉縣採訪時發現,很多村民的家中堆着還沒賣出去的蘋果。在禮泉縣藥王洞鄉北晏村,記者看到,一位大媽坐在院子裏不斷地從蘋果堆裏向外扔腐爛的蘋果。

  盲目競爭破壞全球産業鏈利益平衡

  記者從陜西省果業局了解到,2007年全球蘋果濃縮汁年貿易量140萬噸,我國年出口量100萬噸,而陜西已經達57萬噸。也就是説,全球濃縮蘋果汁的40%産自陜西,陜西果業的一舉一動,將直接影響全球産業形勢。
  來自果業局的數據顯示,近十年,陜西果汁加工能力與出口量逐年增加,其中以2007年最為明顯,出口量由31.9萬噸增加到57.1萬噸,幾乎翻了一番。
  不僅出口量驟增,出口單價與原料果收購價也是“奇高”。通達果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楊卓説,1400美元/噸蘋果汁,已經是去年的起步價,後來上漲到2000美元。原料果的收購價一度漲到1700元/噸,果農每賣一斤原料果可得8毛多。
  在“奇高”價格的背後是盲目競爭導致的惡性循環。一位企業人士回憶道,去年由於一兩家企業看到果汁價格有升高的可能,就主動提高原料果收購價,滿額開工,增加産量,降低生産成本,吸引訂單,試圖佔據市場領先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企業如果不跟進,就買不到果子、開不了工、拿不到訂單,無奈之下只能跟進,最後導致原料收購價與果汁銷售價被不斷抬高。同時,果農在看到果價不斷攀升後,産生了對高價的預期,果汁廠越是提高收購價,果農越不願意出手。據悉,去年禮泉縣自産的蘋果都不能滿足當地工廠的需求,要從外地調果。
  在這場游戲中,過高的預期成為價格居高不下的推手。由於蘋果佔果汁生産成本的70%,各企業之間産量的較量,其實質也是對蘋果資源的爭奪,蘋果成為稀缺資源。像炒股票一樣,陜西蘋果的價格被越炒越高。
  在産業鏈的另一頭,果汁企業又在與海外客戶博弈。由於市場不穩定,售價不斷攀升,對於單個果汁企業來説,越是囤貨越可能賣到高價,因此,一些企業不惜冒着壓貨、佔用資金的風險,放慢出貨速度。
  在全球産業鏈上,中國果農、果汁生産企業豐厚利潤的買單者應該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民眾。然而,美國民眾並不能接受果汁大幅漲價,美國人喝果汁像喝水一樣,一升百分百果汁僅賣0.99美元,比在中國的售價還低。鋻於這種形勢,美國本土加工商不得不改變終端銷售産品的配方,添加香料和糖,將百分百果汁勾兌成30%、50%果汁出售,來抵消成本與銷售壓力,甚至選購其它水果的濃縮汁來代替蘋果汁。
  由於調整了配方,美國市場對濃縮蘋果汁的需求減少,再加上金融危機影響了美國消費水平,美國市場需求下降25%至40%。受此影響,陜西不少果汁生産企業面臨高庫存、資金鏈緊張的困境。
  美國、歐洲是中國濃縮蘋果汁出口的兩大主要海外市場。歐洲市場更冷淡,楊卓告訴記者,波蘭今年蘋果大豐收,其濃縮蘋果汁供應歐洲市場已綽綽有餘,還向日本供應,其在日本和歐洲的報價僅650美元/噸左右,中國廠商只有報600美元/噸以下才能談訂單,這已遠遠低於成本,中國果汁在歐盟市場已喪失競爭力。

  金融危機對陜西果汁産業影響不會太久

  陜西省果業管理局貿易促進處處長張光倫認為,金融危機對陜西果汁産業的影響是短期的。楊卓也&&,果汁是美國人的日常消費品,總體市場需求還是穩定的,並且看好未來市場的增長,美國果汁加工商把配方調整回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但是,如果中國果汁産業的根本矛盾不解決,長期發展堪憂。在企業界人士看來,陜西果汁生産企業盲目拼産能的競爭模式是破壞性地透支了産業的發展空間與利潤空間,是一種“殺雞取卵”式的經營方式,最終會自食其果。
  “成也産能,敗也産能,爬得越高摔得越狠。”一位業內人士説,産能問題是陜西果汁産業的老問題了。從2005年開始,果汁廠開始大規模建設起來。“原來三四個縣上一個工廠,現在至少一個縣一個廠,大廠下面還有好幾個分廠。”一位果農經紀人説。
  果業局數據顯示,到2007年,陜西省果汁生産能力75萬噸,當年全球貿易量是140萬噸,陜西省産能超過全球貿易量一半以上。全球前五大果汁生産企業壟斷全球2/3市場,陜西省就佔了三家。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果汁生産工業産能擴張迅速主要是因為該行業門檻不高,對技術創新與生産控制的要求不高,而且利潤豐厚,吸引了不少投機者。1994年前後生産一噸濃縮果汁的利潤達1萬元,後來隨着競價激烈,利潤降到1500元/噸。“在2005年,投資一條生産線只要5000萬元,且兩三年即可回本,籌備到投産只需5個月,從2003年到2007年,幾乎每個廠都贏利,阿貓阿狗都能幹。”這位人士説。
  有關專家指出,在我國果汁出口量在全球佔據如此重要地位的時候,果汁出口不僅僅是貿易行為,中國優勢産業在融入全球産業鏈的過程、個體企業相互競爭之時,應考慮到如何維持和提高中國産業的獨特優勢,以及對全球産業鏈的影響。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