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南産糧第一縣觀察國內外糧價剪刀差現象
産糧29億斤 “減收”25億元
    2008-10-20    本報記者:劉健 張軍 宋振遠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這是一個難以擺脫的怪圈:河南第一産糧大縣滑縣今年預計總産高達29億斤,但仍受困于“糧食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
  怪圈的背後有這樣一筆賬:由於國際糧價遠高於國內糧價,如果以國際糧價為基準計算,滑縣29億斤糧食相當於“減收”25億元。25億元若計算為財政,滑縣財政收入將達到沿海一些較發達縣市水平;若折合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於人均增收2080元,將由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一躍接近江蘇的水平。
  “國內外糧價剪刀差”是繼“工農剪刀差”之後出現的新困境,嚴重影響了“政府抓糧、百姓種糧”的積極性,體現出糧食産區為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

  “國內外糧價剪刀差”喀嚓一剪,抹殺了糧農的收入、産區的財政、幹部的努力

  説起糧食生産,滑縣有著耀眼的光環:全國惟一一個連續5年的“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標兵”、河南第一産糧大縣……
  但一提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便相形見絀:全縣人均財政支出606.4元,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1.1%,全國平均水平的26.2%,滑縣財政局副局長王紹華介紹説,如果滑縣要達到全省的公共財政服務水平,需要上級補助10.8億元,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需要補助21.5億元。農民收入也是如此,去年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009元,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
  農民收入的高低、財政收入的多寡,與滑縣最重要的産出品糧食的價格有直接關係。當地幹部和記者一起計算了“國內外糧價剪刀差”:如果以今年6月份(國內小麥收穫月)美國芝加哥期貨市場為基準,國際市場平均小麥價為每斤1.9元(此價格為到岸價,含運費和港口裝卸費)計算,而國內中等小麥(三級白麥)收購價為每斤0.77元,國內外市場小麥差價為每斤1.13元,滑縣今年小麥總産達到17億斤,以國際小麥價計相當於“減收”19億元;同類推算,國內外市場玉米差價為0.6元左右,今年滑縣秋糧預計總産為12億斤,其中玉米播種面積佔秋糧總産的近87%,以國際玉米價計相當於“減收”6億元左右。兩者相加,共計相當於“減收”25億元。專家們認為,這筆價格差反映出,如果國內糧食産不供需,國家和銷區需要進口糧食所付出的高昂代價。
  糧價差就像一把大剪刀,喀嚓一剪,抹殺了糧農的收入、産區的財政、幹部的努力。主管農業的副縣長萬小虎認為,以前工農産品剪刀差,就曾使産區吃虧;現在糧價剪刀差,仍是産區吃虧。他説:“由於種糧食很難産生財政稅收,前幾年糧食産區是‘吃飯財政’,現在保工資、保運轉靠財政轉移支付,變成了‘要飯財政’。去年全縣財政收入2.04億元,可僅教師工資一項就要3個億。我一個副縣長月工資1800元,如果調到市裏,至少拿3000元。”
  國際市場已步入“高糧價時代”,“糧價剪刀差”現象普遍存在。以全國重要的糧食産區河南為例,河南省用佔全國6%的耕地生産了全國10%以上的糧食,不僅解決了本省近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300億斤的原糧及加工製品,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但是相關統計資料顯示,“高産窮縣”問題十分突出。2007年,河南省70個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縣的糧食産量佔全省糧食總産的81%,但是其財政收入只佔全省財政收入的19.1%;放到全國比較,矛盾更為突出,以糧食産量在10億斤以上的52個縣市為例,其人均財政支出水平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不足1/3。

  賣便宜的糧食,用昂貴的化肥

  國內市場糧價沒有與國際高糧價接軌,但是農業生産資料卻和國際的高價格接軌,甚至國內市場上一些化肥品種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最高的,這直接導致種糧比較效益下降。糧食産區的幹部群眾形象地稱“賣便宜的糧食,用昂貴的化肥”。
  記者在滑縣走村串戶,調查發現落實取消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糧食托市收購等惠農政策,調動了種糧積極性。但是農資價格猛漲,又使種糧積極性有所下降。副縣長萬小虎憂心地逐一列舉:“與去年同期比,尿素每袋由90元漲到120元,複合肥由100元漲到160元,還有柴油、農藥,只要涉農的,沒有不漲價的。今年上半年農資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9%。”
  滑縣的情況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統計部門調查表明,今年河南省小麥每畝生産成本為423.5元,畝收益為153.4元,比上年減少7.8%。按調查的戶均種植5.3畝小麥計算,每戶種麥收益不足千元,僅相當於一位外出打工農民一個月的收入。
  記者在滑縣棗村鄉,和幾位糧農開了一個座談會,他們普遍反映,生産資料再漲,按目前的價格,種糧就無利可圖了。今年68歲的張保林老漢講得很有代表性:“現在種糧的主要靠老人和婦女,我們老一輩的農民愛土地,但年輕人要算賬。年青人一是不願種地,覺得種地不如打工掙錢多;二是不會種地,村裏30歲以下的年青人大都連基本的打農藥、點玉米都不會了。”
  保糧食客觀上也使産糧大縣失去了一些發展機遇。縣財政局副局長王紹華説,糧食産區肩負著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的重任,河南省GDP前15位的縣,其平均耕地面積佔區域面積的35%,而滑縣高達72%,除了村鎮、道路,絕大部分是基本農田,沒有土地用來發展工業。副縣長萬小虎告訴記者,這些年縣裏引來不少投資上億元的大項目,可人家一來考察,發現這也是基本農田,那也是基本農田,許多項目泡了湯。
  一些鄉鎮幹部説:“這些年滑縣抓科技種糧、抓中低産田改造、抓灌區治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可年終一排名,就落了後。現在從上到下的經濟數據排名,指標往往有利於工業型、資源型的地區,靠的是GDP和財政收入,這‘糧價剪刀差’實際上也剪掉了幹部的成績。”

  産區財力沒保障,糧食産能提高難

  抓糧食生産,往往不能直接産生財政稅收,滑縣自2005年享受國家産糧大縣補助以來,縣財政堅持把獎補資金用於鄉村兩級辦公經濟、發展農村教育和發放幹部教師工資方面,一定程度上緩解縣級財政壓力。但並不能滿足地方基本運轉需求。有一些村幹部甚至要墊付自己的報酬,用於日常辦公開支。
  依靠現在的財力,提高糧食生産能力難上加難。縣水務局局長説了三件關於“水”的難題:其一,最近6年,滑縣水埋深每年下降1米左右,影響了有效灌溉面積,需要引黃(河)補源,可是如果全縣補源,需要1000萬元,縣財政左擠右湊,也拿不出,最後只好先補一個灌區。其二,若將當前的大水漫灌改為地埋管道灌溉,可以節水30%以上,提高糧食産量,但是根本拿不了錢來。其三,農村的農田水利末級體系因為無錢可修,基本處於癱瘓狀態。
  縣農業局局長王典讓告訴記者:“通過中低産田改造、標準糧田建設、增加水利設施等,提高糧食生産能力還是大有潛力。比如全縣有近100萬畝中低産田,去年我們改造了1.2萬畝,每畝投入600元,一下子把單産由300公斤提高到623公斤。現在的問題是,每個農業項目都需要縣裏配套,縣財政根本拿不出這麼多的配套資金,有時只好放棄。我們基層是‘不要項目難發展,要了項目更作難’啊!”他説,滑縣作為産糧大縣,曾為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僅1985年到1996年期間,僅糧食差價(調銷價低於市場價)就為國家貢獻了4.2億元,國家的政策不能再讓産區吃虧。
  説起農業基礎設施滯後,農民的感受更為深切。棗村鄉溫莊村支書鄭清師説:“我們村以前井打30米,現在要打到60米才能出水,澆一畝地過去只需要1個小時,現在需要5個小時。”大屯村村民張保林説起村裏的電,氣就不打一處來:“全村2600多畝地,只有6&變壓器,容量太小,3天才能輪到用電澆一回水。結果今年有1&變壓器燒壞了,一修就是半年,正好夏種,結果400多畝玉米沒澆足水,晚了半個月才出苗。”

  提糧價 增補貼 強基礎

  如何改變“糧價剪刀差”的現狀,專家和廣大糧食産區的幹部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即提糧價、增補貼、強基礎。
  ——從價格機制上,國家應該有計劃逐步地使我國糧價與國際接軌,最終由市場形成價格。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總經理喬林選認為,近年來由於生産資料價格上漲速度地過快,客觀上使惠農政策被大大消化,要進一步提升農民的種糧願望,就必須從提高糧價上做文章。從戰略上考慮,與國際上的高糧價接軌是遲早的事情,但在戰術安排上,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用5年的時間,逐年提高收購價格,最終與國際糧價接軌,由市場來形成價格。
  對於“糧價會帶動百價上漲”,喬林選認為,糧價是百價之基,是過去短缺經濟時的認識,那時糧食是主要的食品,佔據了人們重要的消費;但是現在食品結構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糧價“漸進式”的上漲不會對物價上漲産生大的影響,反過來會增加農民的收入和種糧的意識。而對低收入階層,國家則可採取“發豬肉補貼”式的辦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辜勝阻説,通過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徵點,可以提高城鎮居民對高糧價的承受能力。應該通過給消費者補貼,讓糧價逐步和國際市場接軌,讓農民得到好處,調動種糧積極性。
  ——從補貼機制上,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産區的補貼力度,形成“農民種糧食,財政買安全”的共識。
  一方面是進一步加大種糧補貼。河南省農業部門統計,今年國家對河南省種糧農民的各種補貼達到90億元,不足以彌補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對農民收入造成的影響。
  另一方面是建立對糧食調出財政獎勵補償機制,即對糧食生産大縣按糧食調出量進行獎勵或補貼。現有的對糧區財政的補貼政策很難調動積極性。河南省産糧大縣商水縣年産出20億斤糧食,國家對糧食商品糧大縣的獎勵去年是3000萬元,相當於産一斤糧食國家給補1分5。豫東週口市算了一筆賬:全市10個縣都是糧食生産大縣,每年糧食調出量約60億斤,如果1斤補1元,就是60億元,平均每個縣將補6億元,加上現有的財政收入,就能達到全國縣級財政的平均水平,能夠使産區安心抓糧。
  滑縣副縣長萬小虎認為,糧食問題有三個不同的利益主體,“中央要安全,地方要財政,農民要收益”。國家一定要增加投入,才能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河南省正在積極規劃建設糧食生産核心區,計劃增加300億斤的生産能力,但是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農業基礎依然薄弱,全省有效灌溉面積僅佔耕地面積的62%,還有40%的耕地望天收。
  一些産區的幹部建議,國家一定要盡快建立五個方面的機制,即糧食生産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糧食生産穩定增長的獎勵補貼機制、糧食生産穩定增長的科技創新機制、糧食穩定增長的金融支持機制和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機制,以充分夯實糧食生産的基礎地位。

  相關稿件
溫家寶:國家將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 2008-10-20
調查顯示新一輪土地流轉出現“非糧化”衝動 2008-10-20
新一輪土地流轉出現"非糧化"衝動 2008-10-20
國際糧油産品及設備技術展覽會開幕 2008-10-17
明年糧食棉花進口關稅配額確定 200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