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家“農民土地合作社” 集中萬畝土地統一招商
    2008-10-16    本報記者:劉健 張桂林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地處偏遠、絕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産業化基礎薄弱,這一類型的農區往往依靠自身無力發展規模經營。自去年以來,重慶市開縣渠口鎮劍閣樓村順應農民意願,除留下少量口糧田和蔬菜地外,集中全村近1萬畝土地(含山地)組建重慶首家“土地合作社”,再由土地合作社統一對企業招商,合作社以地入股,分享紅利,農民通過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
  農業專家和基層幹部認為,由農民聯合起來搞“股田制”需要有農民能人和産業基礎,而直接出租土地往往是在城市近郊,都不適應劍閣樓村這一類型的農區,而土地合作社則巧妙地破解了難題。

  農民呼吁催生“土地合作社”

  記者從開縣縣城出發,先乘車,再換船,接著步行,前後輾轉近2個小時才到偏僻、荒涼的劍閣樓村。這個村原有村民4000多人,其中3000多三峽庫區移民已于2006年下半年搬遷離開,全村現在不足千人,有1萬多畝耕地和山地,而青壯勞動力幾乎悉數外出打工。村民晏福平家有耕地15畝、山地近100畝,兒女都在外打工,剩下兩個老人,只能勉強種植5畝柑桔,其他的全部撂荒。村支部書記朱逢寶説:“由于人少地多、缺少勞力,村民們只能種少量的柑桔,90%的地撂荒。大傢夥也曾想把地轉租給出去種,但太偏遠,業主對零星土地不感興趣。大夥看到大片的地荒蕪著很可惜,紛紛要求村裏把地集中起來統一引進老板搞産業開發。”
  引進農業業主中,農民處處維護利益的故事令人思忖,在談判、博弈的基礎上催生了企業、農民雙贏的土地合作社。村支書朱逢寶説:“一個北京來的老板想用每畝一年5塊錢的價格租用村裏的全面荒地種植藥材,後來開縣康百佳藥業也來和村裏談租地種藥材,價格漲到7塊錢一畝,但都被村民們集體協商拒絕了。為啥?大夥覺得搞一次性出租土地,既帶不來長遠的收益,也不能解決村民們的勞務問題。”
  2006年下半年,經渠口鎮政府介紹引進了業主重慶祥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準備在劍閣樓村成片種植麻竹。渠口鎮副鎮長周國平介紹:“當時公司總經理曾明亮找到村裏談的時候也是想租地,每畝地一年9塊錢,但村民們認為不劃算堅持不同意。最後大家商定以劍閣樓村成立土地合作社,入股業主公司。”
  2006年12月,劍閣樓村召開了30多人參加的各社社長和群眾代表會議,大家一致同意由村裏組建合作社與業主共同經營。公司總經理曾明亮説:“與土地合作社合作有兩大好處,一是避免了針對一家一戶協商的難度,二是土地合作社作為整體參股,明確了他們的權責利,便于經營管理。”村支書朱逢寶則表示,有了合作社的集體力量,大夥的利益更能得到保障。

  整體流轉引來産業化經營

  2007年4月,劍閣樓村第一土地合作社正式成立,集中土地5301畝。祥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與合作社簽訂參股協議,合作社的土地佔30%的股份,麻竹産業項目由祥桓公司進行投資管理,並優先解決合作社農戶在土地上務工,5年後麻竹項目進入規模産銷期,農民土地合作社可按股分紅。2007年7月,集中4800畝土地組建的劍閣樓村第二土地合作社成立,全村近萬畝閒置的土地都實現了規模流轉。
  以前村民以種地為主,每年每人平均收入1000多元,現在農戶們在家門口變成了“農業工人”,基本上一戶有1至2個勞動力在公司打工,一年收入上萬元,5年後麻竹成材後大夥還可參與分紅。村民蔣幫財深有感觸:“以前家裏缺勞力,還要請人耕田,一個勞力一天30塊,還要管三頓飯、一包煙,算下來花50多。一旦遇到天災地裏還沒了收成,自己倒貼錢。現在在合作社管護竹苗,可以和城裏人一樣拿工資。”為了整個産業順利發展,祥桓公司還投入100多萬元幫助劍閣樓改善基礎設施,修了7.8公里的機耕道、六個防旱池。
  公司總經理曾明亮也給村民們算起了收益賬,“祥桓公司已經和重慶星星建材公司簽訂了竹材長期收購合同,5年後劍閣樓每年可畝産5噸麻竹、1.2噸竹筍,近萬畝土地一年毛收入就可達2800萬元,除去人工、運費、建設維護費,純收入能達到1500萬,合作社可分紅450萬元,一戶農民可分紅2到3萬元。”

  政策規范保障農民利益

  劍閣樓村成立土地合作社的流轉模式已經在開縣一些條件適宜的鄉鎮開始推行。在流轉過程中,開縣專門設定了維護農民利益的政策保障線。開縣縣委書記蔣又一介紹説,開縣已經通過土地合作社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20萬畝,佔到全縣耕地面積的1/5,為了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保護農民的利益,縣裏設立了幾條政策保障線。一是在所有鄉鎮設立土地流轉中心。負責區域內土地流轉的規劃、管理,對需要流轉的土地進行價格評估。二是在鄉鎮和縣一級建立土地流轉資訊平臺。三是建立農民民主參與機制。一些鄉鎮已搞起了土地流轉的農民議事制度,讓農民代表全程參與估價、流轉及談判。
  開縣農業局局長熊良體説,開縣還出臺了多項鼓勵成規模流轉經營的優惠政策,建立土地流轉專項獎勵基金,每年由縣財政拿出600萬元對土地流轉50畝以上的大戶給予每畝20至80元的補貼。為流轉大戶提供流動資金、生産資料扶持和信貸支援,流轉100畝以上的可享受50%的貼息貸款。縣裏還為各鄉鎮派出了專業農技員和法律顧問,為農民和業主提供法律和技術服務。

  相關稿件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許多瓶頸尚待突破 2008-10-13
還地權于民是土地改革關鍵 2008-10-10
30年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出發 2008-10-10
新土地改革應是産權的自然解縛 2008-10-10
一個農民子弟眼中的土地自由流轉 200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