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益海嘉裏公司的食用油生産線。“金龍魚”每天從這裡“游”向全國各地的廚房。佳佳
攝 | 僑資企業數量約佔在華三資企業總數的70%,投資額約佔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的60%,國家三代領導人對僑資企業為國家建設作出的貢獻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日前,由國務院僑辦、中國海外交流協會主辦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僑資企業成就展”在福建廈門舉行,一串串數字、一幅幅照片、一張張展&,向人們訴説着僑資企業在中國作出的貢獻,展示着僑企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眾多的僑資企業中,華僑企業益海嘉裏公司以其獨特而精彩的“魚”和“米”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被稱為一個僑企在中國的發展樣本。
一條“魚”的效應
益海嘉裏公司是豐益集團旗下的一個大型糧油企業。 1909年,一位名叫郭欽鑒的福州人漂洋過海,在馬來西亞創業。多年後他的侄孫郭孔豐創辦了豐益集團,並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把投資重點放在了故土中國,開始了在中國糧油市場領域的開拓。21年前,在深圳蛇口設立了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 在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們炒菜基本上用的都是初榨的毛油。這種油雜質多,時間放久了容易變質有異味,購買時還得自帶油壺。而在1991年,南海油脂推出的中國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調和油誕生,沒想到這小小的一瓶油,卻推動中國人食用油觀念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 當時的中國,物資不豐富,油更金貴,有得吃就不錯了,哪還有那麼多講究?看著顏色淺淡的調和油,人們圍着看了好幾圈:油這麼淡,是不是摻了水啊? 其實,水、油不調和,油裏面又怎能摻水呢?真正讓人們認識調和油的是當年的春節。按照中國的習俗,每逢春節企業往往要給員工發些米麵油。“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用透明的塑料瓶裝着,又方便又衞生又好看,很多企業都挑選它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的員工。不少市民反映,這種油口感好,油煙小,只要吃過一兩次,第三次就忍不住自己掏錢買了。 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問世,使中國人逐漸拋棄了散裝油。通過幾年的努力,自1996年開始“金龍魚”的銷量開始逐年穩步增長,成為中國食用油行業的標誌性品牌。同時,這條“魚”的“鲇魚效應”開始顯現:“刺激”了中國食用油市場上眾多小包裝産品的誕生,促進了全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2002年,“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面世,它所倡導的“1:1:1”膳食脂肪酸平衡的概念,再一次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使中國人吃油的觀念從“安全衞生”向“營養健康”躍升。 2006年10月,憑藉高水準的科技含量和“健康膳食”的産品理念,“金龍魚”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食用油獨家供應商。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如今益海嘉裏已成為豐益集團在華投資的以糧油加工、倉儲物流、內外貿易、清潔能源開發、油脂化工於一體的多元化企業群。2006年,豐益國際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上市,位列世界糧油行業第五名,成為全球華人的驕傲。
一粒稻米的“循環”
一粒水稻,經過剝殼處理後,稻殼被輸送到電廠火力發電,燃燒後的稻殼變成了天然助濾劑;米糠被送到車間,提煉出的米糠油經過加工,變成優質、營養價值極高的米糠食用油,榨油後形成米糠粕,而這些産品還可以繼續深加工和提煉出卵磷脂、肌醇、甾醇、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的産品,而大米則成為了品牌米。 一粒稻穀的加工生産,無廢料、無污染、全利用。這個“全身是寶”的精巧工藝,在益海嘉裏的佳木斯工廠,已經成為現實。 據益海嘉裏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由於國內米廠加工規模較小,不具備加工米糠油的條件,米糠存儲超過24小時易酸敗,一般都拿去喂豬,做飼料。而稻殼一般都會被農民廢棄,而其在自然環境裏的降解時間大概需要5年,污染了環境。 “通過發展水稻循環經濟,開發新的米糠食用油,將有效補充我國食用油資源”。這位負責人説,中國食用油依賴進口缺口大,而中國的水稻産量位居世界第一,如果全國每年1.87億噸的水稻都採用這種工藝進行加工,將增值1300多億元,可産220多萬噸米糠油,等於增加了1.1億畝大豆的種植面積。 同時,益海嘉裏將稻殼作為燃料發電,既環保又能變廢為寶,大大地提高了水稻附加價值。在2007年投産的益海佳木斯公司,每年加工水稻、大米産量可達十幾萬噸,年發電量達到2000多萬千瓦時。在益海嘉裏的發電廠內,1.75噸稻殼就相當於1噸標準煤,特有的發電裝置還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煙塵的排放。産業鏈的拉長,使得農産品的附加值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益海嘉裏的糧油企業和生物質能發電公司,已經能在收益增加的基礎上,用高於市場的價格來收購農民生産的水稻,為農民增收帶來更多希望,進而提升農民的糧食生産積極性。 益海嘉裏有關負責人&&,他們盼望有更多的企業投身到農産品的循環經濟中來。“我們願意在前頭蹚條路,相信國內企業會跟上來的。畢竟,這是利國利民利企的好事。”他説。 除了在循環利用上下工夫,益海嘉裏還在稻米品牌上做足了文章。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目前他們已經開發出“香滿園”“金元寶”“鯉魚”“香宴”四大米品牌系列,30多種規格,並通過了C標誌、ISO9000和HACCP等多項認證;2007年底公司主打的“香滿園特等珍珠米”、“香滿園特等長粒香米”、“金元寶特等長粒香米”、“金元寶特等東北大米”、“金元寶優質東北大米”品牌,先後榮獲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 利用中國豐富的糧食資源,益海嘉裏還構建出“良種選育——訂單種植——精深加工——産品名牌化——副産品綜合利用——高科技産品研發”的完整産業鏈條。據益海嘉裏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他們還將對副産品進行深度開發和再利用,從米糠油中提取維生素E、甾醇,從米糠粕中提取米糠蛋白和膳食纖維等産品,可使每噸水稻增值700多元。
一顆與祖國發展脈搏一起跳動的心
記者從“改革開放三十年僑資企業成就展”中獲悉,截至目前,僑資企業在華投資額已達到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0%左右。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許又聲出席僑資企業成就展時指出,海外華商在中國投資已經走過了30年歷程,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廣大僑商是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參與者和貢獻者”,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功不可沒”。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華人積極參與支持祖國建設,他們在推動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華僑企業家自身的三大特點密不可分。 首先是源自於華僑企業家對中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中國國情的深入了解。益海嘉裏一位負責人説,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在中國,益海嘉裏一直將自己當作一家中國的本土企業。為了回報祖國,特別是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益海嘉裏不斷在摸索嘗試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感和對中國農業大國國情的熟捻,我們才會在“螺螄殼裏做道場”,從每一粒小小的稻穀身上下工夫,和同胞們一起珍惜、利用每一份寶貴的資源。”他説。 其次,源自於僑企始終跟隨中國的發展脈搏一起“跳動”。隨着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經濟社會已進入倡導科學發展的階段。在發展過程中,益海嘉裏積極響應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政策導向,投資3000多萬元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聘請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主持,組建了由眾多海內外專家構成的研發團隊,在食用油脂安全和營養、專用油脂技術、焙烤原輔料和添加劑、油脂化學、水稻循環生産加工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金龍魚”成為北京奧運會正式食用油之後,中國糧油行業學會副會長王瑞元説:“金龍魚作為中國食用油行業唯一代表參與奧運會,標誌着中國食用油行業發展已達到較高水平,這無疑將起到示範效應,進一步推動行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第三,源自於華僑企業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益海嘉裏有關負責人介紹説,糧油加工産業投入大、見效慢、技術含量高,很多企業都不願意涉足。而益海嘉裏在國內的糧油市場從零做起,跟隨國內糧油行業一起發展成熟,不僅是為了謀求經濟利益,更希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為促進農民增收奉獻些許力量。 事實上,在自身發展之外,以益海嘉裏為的代表的華僑企業,為中國的公益事業貢獻良多。2004年至2008年,益海嘉裏出資5100余萬元設立“益海嘉裏公益基金”,已累計資助5萬多人次的農民工子女、1000名西部農村貧困家庭孩子繼續學業;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嘉裏集團和益海嘉裏總共向災區捐款1.5億元人民幣…… 據統計,截至目前僑資企業捐贈國內公益事業累計已達700多億元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