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福建光澤縣鸞鳳鄉中坊村八十多歲的老人趙刻均(左一)和村裏的幾位老農。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 當前農業生産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糧食安全警鐘要求我國農業肩負起更重的責任。記者在基層調研發現,原來老人種田在不少地方還只是季節性的勞動力變化,而如今農業生産呈現老人種田常態化趨勢,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老人接替老人種田,農業生産梯隊“老人化”,並由此造成一些基層農業生産後勁不足等問題。
“一千多人口的村子,40歲以下的村民還坐不滿一張八仙桌”
“一千多人口的村子,40歲以下的村民還坐不滿一張八仙桌”,新幹縣溧江鄉堆背村村民張小春如此描述村裏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他告訴記者:“村裏1248人,年輕人和有點想法的中老年人都出去了。如今村裏留下的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田間勞作。村裏僅有的三五個30多歲的年輕人都是有殘疾的。現在村裏開個大會,除了小孩就是老人。” 記者在江西糧食主産區的贛撫平原、吉泰盆地採訪時發現,老人種田已成為普遍現象。記者走村串戶一路所見都是“種田的老漢牽孫的婆”,農村壯勞力都洗腳進城打工去了,一幅“老人農業”景象。 調查統計也顯示,農村新一代農民正在積極進入城市務工,農村老人種田進一步加劇,正在形成一種常態。國家統計局江西省調查總隊介紹,2007年,江西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力中,40歲以上的佔農業勞動力總數的72%,比2006年提高近三個百分點,其中50歲以上的佔農業勞動力總數的40%,比2006年提高三個多百分點。在16至25歲的農村勞動力中,82%左右外出務工。
年輕人不願種田 老人接替老人幹
看著18歲的兒子寧願拿600多元的低工資也不願意回家種田,吉安市青原區天玉鎮的農民王存發很無奈。55歲的王存發説,如今在農村接別人田來種的都是50歲左右的老頭。 記者採訪發現,老人種田開始出現常態化趨勢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老人接替老人種田,農業生産梯隊“老人化”。江西省撫州市農業局副局長胡龍輝介紹,近五年來,撫州市農村每年外出的勞動力達三萬,都是40歲以下的青壯年,而一些地方新增加的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村勞動力都是近年來在外已無法務工的中老年勞力,多在50至60歲之間。這種農業生産的勞動力梯隊“老人化”趨勢,將導致原來只是一種動態的老人種田態勢,逐步形成一種固定的發展態勢。 國家統計局江西省調查總隊專家分析説,大多數新一代農民外出務工,致使目前農業勞動力結構現狀不僅難以改善,而且還在一定時期內使問題進一步加劇,老人、婦女在家務農的現象將會繼續存在。 國家統計局江西省調查總隊介紹,外出務工勞動力價值觀更多元化。當前外出的農民工更傾向於學習、增長見識、利用和尋找機會創業等,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已慢慢地融入當地的消費環境,消費範圍也從基本的吃穿住行擴大到娛樂和享受,他們在閒暇時間看電視、聽廣播,還會經常光顧網吧、迪廳、酒吧、溜冰場、卡拉OK等娛樂場所。同時,農業收入遠遠不如打工賺得多,家裏只有“老人”和“留守兒童”。農村的不少青壯年勞動力已鐵了心不再回鄉務農。 老人種田常態化的另外一個現象就是農業勞動力的“空心化”,舉家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國家統計局江西省調查總隊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期間,農民進城務工更多的是注重掙錢回家。現在農民工更是嚮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外出務工農民舉家外出的越來越多。據調查,2005年末、2006年末、2007年末,江西省舉家外出務工的農民分別比上年增長8.77%、9.41%、9.71%。據調查資料測算,至2006年末,江西省農村舉家外出務工人員達50.54萬人。
老人種田成常態農業發展後勁不足
記者調查發現,老人種田並進入一種常態,已導致農業發展後勁不足。首先是一些耕地因缺少勞力而可能粗放經營,對農業生産産生了明顯影響:“省事田”、“懶人田”隨處可見。過去種田是綠肥鋪底,農家肥當家,如今綠肥不見,化肥當家,田地越來越瘦,糧食靠雜交稻高産,但品質在大幅度下降;過去是一年三熟,現在多半是一年只種一季谷。與此同時,農田水利大多難以維持現狀,水庫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 不少老人受體力不足等因素影響,對現有農家肥的使用積極性也在下降。以豬、牛糞便為主的傳統農家肥,其特點是量大、肥效相對比化肥低,需要花大量體力精力去積造以及運肥進農田。目前江西多數地方已很少施用農家肥,中低産田、地已佔總耕地面積的60%以上。 其次,勞動力存量不足,素質降低,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科技進步。國家統計局江西省調查總隊介紹,農村留守勞動力素質低於外出勞動力。在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過程中,由於需求方對供給方有挑選的強勢,農村勞動力中綜合素質最好的最先轉移,較弱的留守。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06年,江西省外出農民工中男性所佔比重為60.2%,30歲以下的佔76%;初中文化程度的所佔比重為6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為16.5%。 國家統計局江西省調查總隊農村住戶處劉順伯介紹,如果一個産業勞動力總體年齡偏大,素質偏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動性和能力相對較差,會影響到整個産業使用新技術的熱情,技術難以獲得進步提高。 第三,部分農村人口自備口糧數量在下降,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不小壓力。部分農民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農村基本上要按照每個成年人口每年1200斤稻穀的標準儲備口糧,但如今村裏自己儲備口糧的只有極少部分。主要原因是,留守農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本身對糧食需求就不旺,同時自備糧食要不時運糧去加工,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的情況下,農村糧食加工企業都紛紛推出送米上門服務。
[相關報道] 生産趨向副業化
糧食“喝”石油長大
記者採訪發現,當前農業生産的老人種田常態化趨勢,已引發了相關聯的農業生産副業化、糧食種植石油化等問題,導致目前一些地方出現農民農業生産投入下降、糧食生産風險放大等問題。[全文]
[相關報道]
專家建議:強化對農民末端的補貼力度
針對當前農村農業生産中出現老人種田常態化、農業生産副業化、糧食種植石油化等新趨勢,專家建議,通過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尤其是婦女教育來提高農村人力資源存量,支持農民返鄉創業等來解決勞動力素質低下、有效勞動力不足等問題;通過土地流轉,以適度規模化來應對農業生産的副業化;加大直接的農資生産性補貼緩解農業石油化的衝擊。[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