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盛宴加速京津冀一體化
    2008-08-27    本報記者:文婧 肖婧    來源:經濟參考報

  奧運會的舉辦不僅帶給北京一場以基礎設施的更新完善為基礎的現代化盛宴,而且一直以來“共識不少、呼聲挺高、進展不快”的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也因此加速了數年,這已經成為目前經濟學界的普遍共識。在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圈正面臨經濟轉型的今天,京津冀幸運地因此機緣被推至中國經濟舞臺的聚光燈下。
  “如果説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設施基礎是北京奧運給中國留下的幸運兒,那麼合力打造沿高速公路形成的産業帶、借奧運東風加速京津冀産業和城市經濟一體化,則應當提升到國家規劃的高度來做。”北京大學中國體育研究中心主任陳少峰説。

  北京——城市現代化程度躋身國際前列

  “申辦奧運會大大提升了北京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和環境研究中心城市經濟室主任劉治彥説。如機場三期工程、地鐵、重污染搬遷……這些經濟、社會以及基礎設施的發展是任何一個渴望躋身國際先列的現代化城市所必要的,北京利用奧運的契機加速了它們的進展。
  這幾年,人們驚嘆于北京環境的變化,不僅城變美、天變藍、水碧綠,而且交通狀況也大大改善。以軌道交通為例,2001年北京只有約54公里的地鐵運營線路,在整個公共客運交通係統中的客運量分擔率只有10%左右。2008年7月軌道交通總裏程已達到200公里,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狀況,提升了城市運作效率。令人矚目的還是一些重點工程的建設:首都機場建設了世界上單體最大的T3航廈,現在首都機場的可吞吐能力已經達到7600萬人次,比以前翻一番,這樣就為北京加速與國際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京津城際鐵路通車,全程時間不到30分鐘北京南站改造後成了亞洲最大的火車站。
  據北京市奧組委有關官員透露,自2001年以來,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共投資約2800億元。城市交通1782億元,能源基礎設施685億元,水資源建設161億元,城市環境建設172億元。
  更重要的是,奧運場館等基礎設施不僅為北京留下了一份有形資産,更為今後的現代化城市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無形資産。陳少峰透露,擁有這些體育與接待設施的北京,現在有能力申辦任何高水準的大型國際賽事。“除此以外,奧運會後大量現代化體育場館也將為北京的旅遊、體育、娛樂等現代都市産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如果能夠加以有效利用和引導,城市經濟將會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新的活力。”

  京津冀——時空距離縮短 制度聯席緊密

  中國申奧成功後,一股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席卷了京津冀一帶,京津高速公路、津薊高速延長線、京津城際鐵路等相繼通車,加上正運作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正線、京冀高速公路,這些交通大動脈,將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有關城市距離拉近,時空距離縮短,三地的經濟活動半徑擴大,京津通勤圈、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體係初步建成。奧運前夕,京津半小時高速城際鐵路的通車將這股熱潮拉向了高峰,就在人們為京津冀交通路網新面目拍手歡呼之時,一只無形制度聯席之手,將這三地更緊密地握到了一起。
  在距北京56公里處河北境內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裏,由河北省委、省政府建立的“環京護城河”指揮部今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個指揮部建設了現代化的指揮調度綜合係統,上聯公安部指揮中心、河北省公安廳指揮中心、北戴河聯合指揮中心,下通各設區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和26個公安檢查站,實現了統一指揮、快速調度和多警種、跨區域合成作戰,這也方便了京津冀三方公安係統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突發事件協作處置等形式加強相互之間的協作。京津冀大保衛、大勤務格局在奧運安保嚴格要求的促力下經過了實踐檢驗,在制度上、技術上和操作上,更加嚴密和成熟。
  有關專家表示,北京奧運會工程和相關建設項目成為拉動“十一五”時期北京乃至津冀經濟增長的驅動器。
  目前京津冀在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保護和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區域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大;在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體係、動物防疫檢疫與植物保護體係、食品安全保障體係建設等方面形成鞏固、穩定的互利互惠的區域合作關係;在社會治安、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體係建設方面的合作正進一步改進、完善,形成能有效保障區域安全的統一的預警和防范合作體係。陳少峰表示,這些已成為構建京津冀都市經濟圈布局的重要基礎。

  三地衛星城市群、産業帶——應從國家規劃的高度著手考慮

  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天偉説,京津冀經濟圈目前在基礎設施、交通、水資源、能源、旅遊、生態及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區域合作明顯多于工業等産業合作,下一步,就將進入三地合力打造沿高速公路産業帶,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在金融、交通、物流、中介、旅遊等服務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的時代。
  提起在公共交通背景下的城市群發展,人們不禁想到佔日本經濟2/3的東京-橫濱衛星城市群,陳少峰表示,京津冀的發展規劃更適合借鑒這一衛星城市群的發展道路,如在京津沿線建立産業帶、高科技園區,發展可居住的衛星城等。他認為,京津冀經濟圈目前只在布局上有了一定的前行,但這還遠遠不夠。
  “消除行政壁壘,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初步形成有效銜接與合理配置的同時,構建起區域共同市場,實現資源要素的無障礙流動與深層次整合;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深化國有經濟體制改革,使産業和企業層面的區域合作有實質性進展,可能是京津冀經濟圈發展規劃中需要考慮的較深層次問題。”賽迪顧問高級咨詢師秦海林説。
  專家認為,未來京津冀一體化的過程中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明確京津冀經濟圈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第二,從戰略性調整京津冀經濟圈區域産業空間布局和城鎮空間布局出發,在共同利益明顯的領域首先建立統一的區域市場環境和市場機制。第三,建立區域合作項目實施保障機制和制定相應制度,形成對參與區域合作各方的有效激勵和約束力。
  記者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已經在“十一五”規劃體係中嵌入了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三地應充分利用此次契機,使以上三個問題上升到規劃層次。

  相關稿件
京津冀上網電價將上調 電廠虧損仍難扭轉 2008-06-25
農業部:八成小麥已收 麥收重點轉至京津冀 2008-06-16
《意見》解讀:京津冀將建金融合作機制 2008-05-12
包頭與京津冀簽訂300億元合作合同 2008-04-28
京津冀菜價追蹤 200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