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電荒”實為“煤荒”
    2008-08-06    本報記者:姚玉潔 俞林鳳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昨天本報反映了火電大省山東電力緊張的情況。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多數地方都出現了煤荒導致電荒的現象。這一動向不僅影響當前經濟形勢,對人民生活也帶來不利影響。本報組織多個地方記者反映電力緊張狀況、分析解決辦法,這些報道將陸續刊出,供讀者參考。

  限!限!限!連續的高溫天氣,令長三角地區用電負荷屢創新高,不得不對部分生産企業實行限電。荒!荒!荒!缺電背後,“煤荒”才是此輪“電荒”的關鍵詞。供不應求、煤價暴漲、運輸瓶頸,都加劇了能源高度依賴外地的長三角地區的電煤荒。

長三角用電負荷屢創新高

  資料顯示,截至7月8日,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已有13個省級以上電網用電負荷創新高,其中江浙兩省都納入其中。7月5日,江蘇電網最高統調用電負荷首次突破去年4562萬千瓦的最高歷史紀錄,7日又創新高達4726.7萬千瓦。 
  24日下午,上海用電最高負荷達2243.2萬千瓦,首破2200萬千瓦大關,同時再次刷新用電負荷最高紀錄,電力供應形勢日趨緊張。浙江省電網最高統調用電負荷今年以來更是連續6次創新高,7月25日最高用電負荷超過3400萬千瓦。
  和三地電力部門最初的預計和擔憂一樣,在持續高溫到來後,長三角電力供需平衡面臨巨大壓力。江蘇省電力公司表示,目前全省電力供應基本平衡,預計今夏全省最高統調用電負荷可能會達到5000-5300萬千瓦,比去年增加500萬千瓦。
  據上海市電力公司介紹,今夏上海用電負荷最高可能達2350萬千瓦,比去年夏天增長一成以上。在前幾日的高溫天氣下,目前上海可以動用的本地機組已經全部滿負荷運作,上海市電力公司已經採用了錯避峰預案,包括緊急限電等各種負荷調控措施。
  浙江省電力公司則預計,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全省電網最高用電負荷將達3600萬至3700萬千瓦,屆時最大缺口將超過300萬千瓦,部分縣市可能要進行局部的限電措施。
  江蘇省電力公司相關人員表示,今夏保障電力供應的不確定因素很多,今年的天然氣供應量已明顯減少;電煤數量目前雖還穩定,但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另外,現在的用電增長基本上全是居民降溫用電,如果高溫天氣仍然持續,供電形勢將更為嚴峻。

“電荒”實為“煤荒”

  記者採訪發現,此輪用電緊張與2004年的裝機容量不足引發的“電荒”有所不同,電煤價格高企、供應緊缺、運輸瓶頸,才是目前保障電力供應的最主要困難,“電荒”實為“煤荒”。
  長三角地區是用能大戶,但能源供應高度依賴外地。其中上海的一次能源全部需要由外地調入,浙江省的一次能源95%左右靠調入,而江蘇省煤炭的自給率也僅有25%左右。
  上海的一家地方電廠表示,目前要求每天上報電煤庫存,企業想盡一切辦法找煤,但缺煤的情況並沒有緩解。
  據浙江省經濟貿易委員會電力處處長金友華介紹,由于煤源緊張,致使煤價一路上揚,目前5500大卡的標煤寧波港到岸價已經超過1200元。對此,浙江省提出“保量不保價”,要求發電企業不計成本保障夏季電力供應,目前全省電煤庫存在6天左右。
  據浙江省電力部門估計,由于油價、煤價上漲,部分中小發電機組虧損嚴重,積極性受挫。雖然6月份國家發改委宣布上調電價,也難以跟上迅猛上漲的煤價,企業無力消化成本只能停機,預計今年夏季頂峰時期的發電量會比去年減少100萬千瓦。
  為彌補企業損失、提高地方電廠發電積極性,浙江各市級財政對頂峰發電企業給予每度電0.2元的夏季補貼,但全省仍然有近一半容量的中小電廠在成本壓力面前選擇停産。
  而對于廣大電廠而言,更大的難題是有錢也買不到煤。由于電煤供應緊缺,連煤炭大省山西也發布了“電力紅色預警”。北方部分産煤省份開始限制煤炭出省,這進一步加劇了南方“一煤難求”的局面。
  長三角地區一家發電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旗下幾家發電廠電煤庫存普遍在3至5天左右,且由于各大煤企向大型發電集團傾斜,他們這樣中小規模的電廠拿到的電煤熱值相對偏低,實際能維持發電的天數更短。“現在的情況是有錢也買不到煤,由于供不應求,煤炭企業不僅要求電廠預付全部貨款,甚至還要求多打資金,發電企業資金鏈緊張。”
  紹興市經貿委能源與資源綜合利用處處長王建利説,海運和鐵路都存在運力瓶頸,目前秦皇島港、天津港等港口經常出現存貨無船裝的局面,各地運煤車皮也非常緊張。奧運會期間,如果因為舉辦水上奧運比賽項目對海上路線進行封鎖,那麼從秦皇島往南運煤的航線將受阻,南方的電煤供應會更緊張。
  此外,運費價格也一再創新高,從秦皇島海運至長江的運價已從年初的80多元/噸漲至150元/噸,令發電企業感覺雪上加霜。

增加供應是關鍵

  需要關注的是,由于在電價上調的同時,發改委對全國發電用煤實施價格幹預,業界擔心,此舉反而可能進一步加劇電煤供應短缺。
  我國煤炭行業集中度較低,神華集團和中煤集團兩家最大煤炭企業的産量只佔全國煤炭産量的20%左右,因此煤炭價格管制實施難度較大,很難用一紙“限價令”完全控制。
  目前,我國電廠的電煤來源,一般有計內煤和計外煤兩種,第一種是國家調撥計劃煤,第二種電廠市場化採購。各大電廠計劃內煤和計劃外煤一般各佔50%左右,但在煤價暴漲的情況下,合同電煤履約率極低,發電企業只能按照市場價格採購。上海一家發電企業説,有的煤礦的合同履約率為零,他一再向記者確認不會透露他的姓名,“如果説出來,怕是要斷供了。”
  據了解,電煤在我國産煤總量中所佔比重超過50%,另外30%為冶金用煤。國家限制電煤價格,逐利衝動將驅使煤企減少電煤供應,轉而生産價格更高的焦煤,從而加劇電煤供應緊張。
  一些電廠則反映,盡管發改委規定,供發電用煤的出礦價不得超過6月19日的實際結算價格,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煤企仍然變相漲價,聲稱是6月1日就提價的。由于電煤供應處于“賣方市場”,電廠完全沒有議價能力,不同意漲價就根本拿不到煤,只能被動接受。
  華東電監局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煤炭價格已經市場化,電價被管制,上網電價國家核定,電廠兩頭受壓。如果無力消化成本、資金鏈斷裂,必然陷入破産停機的困局。
  業內人士認為,在控制電煤漲價衝動的同時,當前還應要求大中型煤礦增加産量,對以前欠供的合同電煤,則應盡快補齊。同時加快小型煤礦安全驗收工作,盡快復産。
  記者了解到,出于北京奧運會前確保安全生産的考慮,各地對小煤窯進行了嚴厲的安全整頓。即使有生産許可的小型煤礦,也多是日産1000噸以下,其生産方式都是炸礦。由于目前對炸藥控制極嚴,這些小煤礦也基本處于停産,這使得煤炭供不應求之勢更加明顯。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