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防”到“保防” 下半年宏觀政策取向微調
年中經濟觀察報道之八
    2008-07-29    本報記者:劉振冬 方燁    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提出“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
  由於宏觀調控的目標由“雙防”,即防經濟過熱、防通貨膨脹,轉變為“一保一防”,即保增長、防通脹,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下半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將有所微調。

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未改變

  因為自身經濟結構調整和外部經濟環境的轉變,進入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經受了嚴峻考驗,CPI居高不下、貿易環境惡化、資本市場低迷、企業運營壓力加大等。但是,這些困難並沒有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的增長步伐。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目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國際經濟不利因素和嚴重自然災害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但會議同時指出,當前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較突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增大。
  數據表明,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穩步發展。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26.3%和21.4%。出口、進口分別增長21.9%和30.6%,順差990億美元,同比下降132億美元。今年6月份,CPI同比上漲7.1%,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
  由此看來,宏觀調控的目標初步達到,下半年的經濟仍將有序增長。交通銀行的最新報告&&,雖然全年經濟增速可能略遜於去年,但仍會保持較快增長,初步預測2008年GDP增速仍將保持在10.6%左右。一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基本面仍然良好;二是因為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短期動力仍然不減。

“防通脹”是下半年調控重點

  不少專家認為,目前通脹形勢仍不樂觀,“防通脹”將是下半年調控重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要充分意識到通脹壓力可能會因為經濟轉型的推進而長期化,這不僅是因為國際市場的寬鬆貨幣環境和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也因為中國經濟長期積累的結構失衡可能需要通過特定行業的價格上揚來矯正。因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已經習慣了更高的增長速度,很可能短期內難以就控制通脹形成共識,如果因為緊縮初期的增長回落就迅速放鬆貨幣政策,有可能會貽誤控制通脹的良好時機。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王建&&,通脹持續走高的兩大原因是糧價上漲和輸入型通脹。5月以來,雖然CPI走低,但糧價仍在上漲,國際大宗産品價格也不斷走高,這兩大因素都在增強而不是減弱。所以未來在物價問題上,首先要立足於理順國內的價格關係。為了壓通脹,使用了很多行政手段,結果造成國內價格體系扭曲,造成國內生産不順暢。
  “在通脹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政府果斷&&調高油價電價的舉措,顯示了對資源價格市場化改革的信心,這種主動的資源價格改革預計仍會在適當的情況下穩步推進。”巴曙松説。
  但雷曼兄弟亞太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通貨膨脹應該會逐步回落,經濟增長也會逐步下滑。在第四季度,通脹會回到比較平穩的狀態,而增長會成為更值得關注的問題。貨幣政策應當以靜制動,應當具有前瞻性。我們要認識到,接下來兩個月是相當關鍵的,因為這是汛情發生的高峰期,如果這兩個月能夠安全度過,通貨膨脹應該會繼續往下走。

貨幣政策側重增長

  因為宏觀調控目標的變化,不少專家預期,未來貨幣政策的側重點可能會有所調整。央行上週日發布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聲明更是加深了這種預期。與前幾次的例會不同的是,這份聲明並未提及去年底開始表述的“從緊的貨幣政策”立場。這份聲明&&,“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
  央行的這種表述是否意味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將會放鬆?孫明春認為,從這些信號判斷,未來數月宏觀經濟政策將逐漸轉變。在貨幣政策方面,未來2到3個月,貨幣政策的放鬆將會是逐漸和輕微的。短期內,主要的努力將會是向去年11月以來受緊縮信貸影響最大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因此,未來數月內,貸款配額可能會放鬆以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人民幣升值的步伐將會放慢,下半年可能出現上下波動。
  但巴曙松&&,中國當前處於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壓力集聚期,在全球通脹壓力和國內轉型壓力的疊加之下,中國的通脹壓力也有長期化的趨勢,短期內不宜匆忙放鬆貨幣政策。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認為,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並不是要靠它來“獨木撐天”,而是要通過保持貨幣環境的穩定,為解決各種主要來自供給面和其他領域、渠道的問題,創造必要的條件。既然物價上漲的勢頭已經平緩,經濟增長速度也已開始下降,我們需要用一點時間來觀察這種走勢是否繼續,從而形成趨勢,然後再決定政策取向。因此,下半年的貨幣政策操作,不宜有頻繁和較大的動作,尤其要慎用利率和準備金手段。
  但李揚同時&&,本輪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並不來自總需求方面,以從緊的貨幣政策為主體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有效抑制當前的物價上漲,反通脹需要採取財政政策等其他手段,需要多種政策組合。如果不斷地在需求面進行調控,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帶來負作用。

財政政策或更積極

  “短期內不宜匆忙放鬆貨幣政策,但需要更為積極有力的財政政策來保證經濟增速,包括實施減稅、加大向低收入群體補貼力度、促進和扶持企業的技術進步等。”巴曙松説。
  “減稅不僅可以降低企業轉型中的成本,也有利於理順國民收入分配的關係,同時減稅也是增加企業支出、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這最終將使國家財力得到可持續的增長。”巴曙松&&,應該實施更為靈活的稅收政策,適當降低企業經營的稅收特別是受到緊縮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的稅收,同時著重把稅收優惠投向那些為內需而生産、積極推動技術進步的企業,以推動經濟轉型進程。除了減稅之外,財政政策可做的事情還很多,包括在高物價條件下加大對低收入人群的財政補貼和援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準備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作為儲備;在勞動力從被淘汰的企業轉移到新的企業時提供培訓等。
  “應當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對一些財政補貼進行適時適度調整,提高老百姓對高物價的承受能力。”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主任李魯陽&&,在高物價時期,對低收入人群可以採取實物補貼而非貨幣補貼。此外,可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以刺激內需。
  “財政政策將向更加積極的方面轉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從上半年的情況看,CPI已經出現走穩趨勢,而生産資料價格仍居高位,這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居民生活,但如果企業難以承受的話,壓力將進一步向消費者傳導。未來應通過減稅增支措施,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有針對性地引導産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穩定資本市場或成新任務

  “穩定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成為宏觀調控的新任務。”申銀萬國分析師李慧勇&&,從國際上看,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頻繁,美國次貸危機、越南金融動蕩都對經濟和金融穩定産生了重要影響。從國內來看,居民金融資産的多元化以及房地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對經濟和金融穩定的重要性明顯提升。這迫使著眼于宏觀經濟的宏觀調控更加關注資産市場的問題。從今年以來的實際情況看,通貨膨脹壓力較大,而國家並沒有使用對控制通脹預期比較有效的利率政策,除了受美國利率政策的掣肘之外,也有穩定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的考慮。因此,也可以預期,在下半年&&宏觀政策時,國家也會充分考慮其對房地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影響。
  對此,巴曙松認為,必須關注資本市場調整可能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但對於當前資本市場價格的波動要客觀看待,不能僅強調當前的下滑而忽視過去的大幅上漲。在某種意義上,房地産市場和股票市場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説是國民經濟的晴雨錶,這些行業的調整也反映了整個中國經濟周期回落的趨勢,以及正在進行的結構調整的轉型壓力。
  “從政策邏輯上,無論股市還是房地産市場,治本之策還是促進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以及完善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在調整時期顯示出來的一些制度的缺陷與不足,不能寄望于短期的救市政策;與其寄望于救市來強化政策市色彩,還不如更多強調治市,通過建立良好的市場發展的環境、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來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巴曙松説。

  相關稿件
宏觀調控應在防通脹和保增長之間求平衡 2008-07-28
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利弊權衡 2008-07-22
宏觀運行數據打破“慣例” 2008-07-18
防治通脹依然是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 2008-07-18
下半年宏觀調控方向初露端倪 200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