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失修已成湖北糧食豐産大敵
涵閘渠壩老化 旱澇保收不再
    2008-05-05    本報記者:周曉農 郭嘉軒 戴勁松    來源:經濟參考報

    劉畈水庫遠景。本報記者:郭嘉軒 攝

  劉畈水庫管理處處長陳可祥告訴記者,渠道當年修建的標 準很低,渠身全部為土渠,滲漏嚴重,經過30多年運行,淤塞 問題也日益嚴重。本報記者:郭嘉軒 攝

  監利縣分鹽鎮1976年修建的排澇閘近況。本報記者:周曉農 攝

  水利是農業的基本命脈,然而,記者最近在湖北京山和監利兩個産糧大縣採訪時了解到,水利設施不到位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生産。這一現象在湖北的一些糧食主産區,已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湖北京山縣“劉畈灌區”幹渠修建標準低,運行30多年老化失修,渠水大量漏失,保灌面積已縮減一半以上,大部分灌區有旱即成災。按縮減的保灌面積計算,每年減少糧食生産能力4000萬斤。
  劉畈灌區幹渠1965年10月動工修建,1974年建成通水,全長63.5公里,由西向東,從低山丘向平原橫穿京山縣北部大半個縣境進入鄰縣。設計輸水能力每秒9.66立方米,通過若干支渠、鬥渠、毛渠等自流灌溉,可使下游72個村10.2萬畝耕地成為旱澇保收的雙季稻産區。灌區年産糧食最多時達1.5億多斤。這條當年動員農民千軍萬馬上陣修建的渠道,限於當時技術和資金條件,修建時處處因陋就簡,彎道多且大,填築質量差,也沒有達到設計要求,是一條低標準且沒有硬化的土渠,歷經多年運行效率早已一年不如一年。
  記者在一些渠段和渡槽看到,渠內雜草灌木叢生,通道變窄。距離渠首8.5公里的陳家衝吊裝渡槽,槽身混凝土剝蝕,鋼筋外露,墩基開裂。同行的地方水利部門同志介紹説,幹渠上渡槽、涵閘等480多處建築物,失效和帶病運行的佔80%以上,還有多處滑坡導致泥沙淤積,輸水能力現在只有每秒4.5立方米。當初,考慮到土渠滲漏問題,曾在幹渠上攔腰建了一個太陽壩蓄水庫,庫容18萬立方米,現在壩體表面出現三個直徑60厘米至2米的孔洞,裏面形成近200立方米的空洞,現在也不好用了,如遇山洪壩身垮塌,還會危及當地群眾的人身安全。本來就不足的渠水一路滲漏,到不了渠尾就沒有了,實際灌溉面積僅剩了3.9萬畝。
  在幹渠中段的羅店鎮,副鎮長陳勇説,本鎮由幹渠引水灌溉的面積,已由過去的22個村5.5萬畝減少到5個村8000畝。羅店鎮1975年水稻種植面積就達到4.5萬畝,農民怕旱,現在不論怎麼推動,水稻面積也只有1萬畝左右。
  在平原湖區,比旱災更易發生的是澇災。監利縣分鹽鎮海拔偏低,是全縣的“水袋子”。1976年建成的用於控制全鎮的進水泵站和出水泵站,早已不能使用。排水處原安裝有6&155千瓦的水泵用於排水。泵站原本設計排水能力就偏低,每秒只能排9個立方米,歷經多年,設備老化不能使用,都已不知去向,泵房只剩下空房子,成了一家商店的倉庫。全鎮138平方公里面積,13萬畝田,只能靠村組各自為戰自行排澇,全鎮排澇標準不到3年一遇。現年52歲的鎮水利站站長李啟華,18歲起就在水利站工作,他説,如1天的降雨量達100毫米,連降3天,鎮裏就是一片汪洋。1991年一場大雨,鎮裏被水浸泡17天,莊稼全泡死了。到了1996年,又出現了相似的災害。
  湖北中部的京山縣,是我國首批商品糧基地縣。縣農辦的同志介紹説,全縣156座水庫及相關的水利設施,大部分修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80%均屬病險水庫。這幾年,經多方爭取投入,完全除險的水庫近40座,保灌面積也由三四年前的41萬畝增加到51萬畝。現在的問題是,縣級財力單薄,大量屬縣鄉管的水利設施長年失修。劉畈水庫管理處處長陳可祥説,劉畈水庫壩身這幾年經過上級投入已完成了整險加固,總庫容可達5000多萬立方米,但幹渠的整修,設計投資近3000萬元,雖多次上報卻一直難列上計劃,因此整個灌渠還是無法發揮全部灌溉能力。
  幹渠長期失修,還引發了嚴重的爭水矛盾。羅店鎮馬河村村支書鄧信華説,村裏本來有700多畝旱澇保收高産糧田,由於劉畈水庫的水常常到不了村,2007年算得上風調雨順,村裏卻還有400多畝耕地因缺水栽不上秧苗。每臨灌溉時節,我們都提前將水費交到水庫,希望能保證供水,但由於渠道通水有限,等到上游吃飽了再放到我們這裡時,季節早過了,沿渠村組為爭水矛盾不斷。
  鄧信華已連任兩屆縣人大代表,他&&,村民之所以選他,就是希望他在人大會上提出幹渠整修議案。但因縣裏沒錢,結果是,議案年年提,年年被轉為建議,最後由部門給個解釋不了了之。2007年,村裏只好通過山林發包、村民集資等方式,並爭取了部分縣裏的土地整理項目資金,投入40萬元開挖了一個大塘堰。
  監利縣水利局副局長陳緒平也&&,水利部門曾對分鹽鎮排澇設施改造進行了規劃,要滿足現有農業生産需求,灌溉能力必須達到每秒15至20立方米,排澇能力必須達到每秒40立方米的水平,總投入超過3000萬元,縣裏根本無法承受。監利縣糧食産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是全國有名的産糧大縣。陳緒平説,近幾年,國家對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縣裏的大型泵站正在得到改造。但屬縣鄉管的中小型泵站問題卻十分突出。全縣分佈在各鄉鎮的中小泵共有454座,能投入正常使用的僅273座,其餘均處於病險狀態,無法正常運行。問題還在於,許多設備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連生産廠家都找不到了,即使想修理,連配件都買不到。
  在監利和京山縣,記者採訪到的農業和水利部門紛紛向記者&&,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是重中之重,而糧食生産更是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抓好水利建設是最現實最有效的增産措施,如何增加中小型水利設施的投入,搞好規劃,管好用好資金,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了。
  相關稿件
劉瑞蓮:水利建設不加強,俺農民還得靠天吃飯 2008-03-05
湖北省:構建民生水利 城鄉同飲“安全水” 2008-02-28
水利部部長陳雷:今年中央水利投資已達380億元 2008-02-22
廣西水利電業系統採用招標新法成本降兩成 2008-01-21
西北地區興水利要注意三個“慎上” 200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