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CPI上漲7.1% 三大因素致CPI創11年新高 |
|
|
|
|
|
|
| 2008-02-20 本報記者:方燁 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7.1%,創1997年以來月度新高。 數據顯示,食品類價格上漲幅度最大,同比上漲18.2%。其中,豬肉價格上漲幅度最大,同比上漲58.8%。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對全國36個大中城市集市的監測結果,今年1月份豬肉價格只有三天環比略有下降,兩天環比持平,其餘20多天都在上漲。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分析説,今年1月份之所以CPI上漲較高,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是春節因素。按照往年的慣例,春節前夕食品類價格都會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今年春節在陽曆2月,價格因素集中反映在1月份。第二是在1月份發生的罕見雨雪冰凍災害因素。第三與去年1月CPI基數較低有一定關係。2007年1月CPI漲幅僅有2.2%。多重因素疊加導致1月份CPI上漲創新高。 中金公司針對1月份CPI數據的評論認為,受雪災和春節因素影響,1月CPI增幅符合預期。鋻於雪災發生於1月末,其對於交通物流造成的破壞在2月份持續,加上中國農曆正月期間CPI環比通常較高,預計2月份CPI還將在7%以上甚至創新高。 中信建投宏觀分析師諸建芳認為,1月份CPI增幅比市場普遍預期略低一些,這與此前的行政干預和調控措施有關。預計2月份CPI增幅會繼續保持7%以上,2008年上半年的CPI整體將保持6%以上的高位。 在未來的政策調控方面,中行報告建議,在通貨膨脹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經濟趨冷的宏觀環境下,應該以從緊的貨幣政策遏制通貨膨脹,防止物價結構性上漲變成全面通貨膨脹,徹底消除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與蔓延,同時相繼&&適度寬鬆的財政政策,並積極擴大內需,彌補可能因美國經濟減速導致我國經濟下滑的損失,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諸建芳也認為,相關部門會一方面繼續採取行政干預,直接對市場價格進行管制;另一方面採取臨時性的補貼措施,包括面向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補貼以及對限制産品價格企業的補貼。對於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諸建芳&&,一季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於外匯佔款的壓力,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央票等數量型調控手段近期仍可能使用。 中金公司同樣預計央行會加大數量工具的使用以及匯率升值以抑制通脹,但加息的空間很小,原因一是美聯儲的大幅降息(一週之內降息125個基點)進一步降低了中國升息空間;二是儘管1月份CPI創出新高,但其部分反映了雪災所造成的供應短缺現象,使用利率應對這種情況並不合適。 儘管普遍認為未來幾個月CPI增幅仍將較高,但是中國銀行日前的報告&&,中國正在經歷的此輪通脹將會“有驚無險”。雖然今年上半年CPI增長勢頭比較迅猛,每月CPI漲幅有可能在5%至7%之間,但下半年後將趨於平穩,保持在3%至4%之間。報告預計,全年CPI漲幅4.8%,與2007年持平。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也預計,今年全年CPI走勢可能會呈現出前高後低的態勢。隨着國家各項調控措施的逐步到位和發揮作用,下半年CPI漲勢會趨於緩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