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市場二度陷入外資主導時代?
    2007-11-09    本報記者:韓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土平板電視品牌辛苦打下的江山面臨被顛覆的危險。兩年前,本土平板電視品牌最多曾佔據八成市場,令外資品牌望塵莫及,如今,外資品牌在一二級市場反超本土品牌,初獲區域市場主導權。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外資品牌尚未獲取整個平板市場的主導權,但是,本土品牌的被動局面已開始顯現。1996年以前,我國彩電業不具備完整的CRT電視産業鏈,市場曾被外資品牌主導。如今,在平板時代,我國彩電業再度面臨産業鏈缺失、市場地位被動等問題。
  業內專家&&,我國彩電業的問題在於昨天沒有掌握今天的核心技術,今天不去投入未來的核心技術,不願意為未來發展架構産業鏈條。對於彩電這個高技術工業來説,中國企業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不架構産業鏈條,將永遠難以擺脫作為中低端打工者的角色。

本土平板電視痛失一二級市場主導權

  日前,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家電課題組的報告顯示,2007年,中外平板電視品牌競爭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外資品牌在大城市大連鎖賣場取得顯著的業績增長”。
  據國美電器常務副總裁王俊洲透露,今年“十一”期間,在銷售前10名的彩電品牌中,外資品牌佔了七個,本土品牌首次跌出前五名,以往,本土品牌可以佔據前五中的四個席位。
  信産部發布的《2007年1至7月電子信息産業經濟運行情況》中明確提到,“國內彩電企業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隨着彩電行業格局的不斷變化,競爭格局也隨之出現新的變化。由於我國平板電視産業配套不健全,國産品牌缺乏産業鏈的配套支持,而外資品牌依託上游資源整合優勢,加大對國內大屏幕平板電視市場的競爭力度,以超過國産品牌的頻率和幅度發動價格戰,最終造成外資彩電市場份額快速上升。2007年1至7月,外資品牌的平板電視市場份額超過了50%。”
  與此同時,單個本土企業的位次也受到外資的威脅。賽迪顧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三星已經在32英寸液晶電視市場上佔據了16%左右的份額,與居第一位的海信17%的份額相差無幾。賽迪顧問預計,在今年三四季度,三星將在總量上超過海信,排在第一位。
  “外資平板市場份額快速提升,其中一個原因得益於頻繁降價。”夸父企業管理諮詢機構首席顧問劉步塵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雖然外資平板電視降價後仍比國産的價格高,但是,由於外資品牌拉動力強,消費者在選購時,仍給其“較高的分數”。據悉,今年上半年,外資平板電視價格普遍下降10%以上。

本土彩電品牌被動局面顯現

  對於平板電視市場而言,一二級市場可謂“風向標”。那麼,本土品牌在一二級市場的失利是否意味着失控於整個彩電市場?
  近日,信息産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副司長王秉科在“2007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競爭形勢研討會”上指出,到目前為止,本土品牌彩電無論是在生産上還是銷售上,都仍然是我國彩電市場的絕對主流。
  海信彩電新聞發言人喻海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外資平板電視只是在大賣場佔主流的市場上取得了比較好的市場份額,如果認為整個平板市場的主導權落入外資手中則是以偏概全。喻海濤説,本土品牌在三四級市場擁有強大的銷售與售後服務網絡,外資品牌在短期內根本無法超越,這一點在CRT時代已經得到市場驗證。
  “準確地講,目前平板電視的一二級市場暫由外資品牌主導,而三四級市場則由本土品牌主導,形成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徵,但目前仍存在很大變數。”劉步塵説。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外資品牌並未獲取整個市場的主導權,但是,本土品牌的被動局面已顯現。一方面,在大幅下滑並顯示出退市趨勢的CRT市場,只有本土品牌在經營;另一方面,在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平板市場,外資已奪得一二級重要市場的主導權,而國內企業在三四級乃至整個平板電視市場上甚至難以實現贏利。此外,由於面板資源基本被外資上游廠商控制,在面板供應緊缺的情況下,本土彩電企業束手無策。
  據某國産彩電省級銷售負責人透露,由於本土品牌在一二級市場受到外資打壓,今年不得不加大在三四級市場的投入力度,三四級市場的銷售已比去年增加三倍,其對企業的貢獻可以與一二級市場“平分秋色”。
  但是,令人擔憂的是,“本土品牌的平板電視在三四級市場上根本賺不到錢,由於市場接受度有限,投入的多數是低端機。”業內人士透露。
  其實,不僅是三四級市場,本土品牌在整個平板電視市場上的利潤率都很低,至今,仍要靠CRT電視銷售的利潤來貼補。對此,劉步塵&&,“CRT是沒落的産業,無論如何都要被新興的産業替代,當外資全面放棄CRT時,本土品牌還在‘腳踏兩隻船’,本土品牌靠CRT來反哺平板的利潤結構存在一定問題,這或將影響未來的競爭次序。”
  此外,業內專家&&,外資品牌在一二級市場上的反超暴露了本土企業在品牌拉動上的嚴重缺陷。“國內彩電企業的産品升級了,但是品牌卻沒有提升,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專家&&,如果本土彩電品牌拉力得不到提升,即使擁有較多市場份額,利潤率也很難提升,更談不上引領市場。
  況且,隨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中國消費市場呈現新的特點,對於産品,消費者將更看重品牌,這將使本土品牌的缺陷被放大。《2007年第三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指出,“人們對家電産品的需求,由過去基礎需求的功能型消費轉變為享受體驗式的品質型消費,消費者需求更具個性化,對産品的品質、內涵、方便性等提出更高要求。這預示着我國新一輪的消費結構升級已經到來,伴隨着這種變化,彩電消費結構隨之而發生變化。”

本土彩電為何再度陷入被動局面?

  劉步塵&&,目前中外品牌的競爭狀況與10年前十分相似。1996年,在長虹發動價格戰前,中國彩電市場曾長期被外資品牌主導。當時,國內尚沒有完備的産業配套,也沒有完整的産業鏈。
  現在,我國缺少上游液晶面板、模組等技術與生産能力,而這些上游器件又掌握在全球少數生産商手中,産業鏈同樣受制於人。目前,我國多數平板企業只能控制産品30%的成本,其它佔成本70%的器件須靠進口。
  在CRT時代,長虹等國産品牌連續發動價格戰,使彩電産品走下高價的“神壇”,不但獲得市場認可,還帶動了上游産業的國産化。當時,不光是松下等外資巨頭在中國生産顯像管,不少國內企業也進入到CRT上游産業。由於擁有了整個産業鏈的控制權,中國彩電終於登上全球彩電大王的寶座。
  但是,在彩電業由CRT向平板升級的過程中,本土品牌為何再度陷入被動局面,回到競爭的起點?劉步塵説,從表面上看,我國缺少對整個平板産業鏈條的控制力,上游産品難以實現國産化。但是,根本原因是本土企業缺少戰略投入,缺少對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新興産品的技術投入。
  據悉,10年前,日資企業已經開始將精力向平板電視轉移,為佔據未來的技術制高點而準備,當時,本土企業還在努力實現整個CRT産業鏈的國産化。2002年開始,外資企業開始從CRT上全面撤出,而本土企業還在從外資企業手中買被淘汰的CRT生産線,以擴充産能。如今,日韓企業已將研發重心放在OLED等新平板電視上,打算2009年實現量産。而國內企業卻還在忙着建設液晶與等離子的上游産業鏈,在新平板電視上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
  “現在回過頭來看,外資企業早就在為未來的市場布局。”劉步塵説,從CRT到平板電視時代,本土企業都比外資企業“慢了一步”。
  業內人士指出,本土企業非常善於做市場,而缺少技術積累。市場猶如戰場,善於做市場相當於善於運用謀略,技術水平相當於武器。“如果相當於武器的技術水平差距不大,謀略可以起作用;如果差距過大,則任何謀略都失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