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優良的“小巨人”緣何倒進日商懷抱?
    2007-07-04    本報記者:黃會清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一個由中方控股效益優良的中外合資企業,卻在形勢大好的狀況下變成日商獨資。
  中方以75%的股權絕對優勢控股,表面上董事長是中方的,企業在中國寧夏,工人、領導也多數是中方的,企業似乎掌握在中方手裏,但實際上,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缺乏核心競爭力,中方從一開始就淪為一個打工仔的角色。核心技術是跨國公司看得最緊的門戶,很少有從合資企業中,拿到核心技術的成功案例。我們口口聲聲説要“利用外資”,實際上往往是“被外資利用”。“小巨人案例”呼喚我們要刷新傳統招商引資思維,走自主創新之路。

小巨人“心太軟”日商“小魚吃大魚”

  寧夏長城須崎鑄造廠原廠長王學維已年過七旬,可是他連續兩年多時間,除了照顧老伴的病情,就是上訪,到處反映小巨人的問題。王學維説:“我就是不明白中方是大股東,為什麼企業在不斷進步的情況下聽憑日商擺布?”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是由中國寧夏長城機器集團有限公司和日本山崎馬扎克株式會社共同出資組建,於2000年5月29日正式開業。按照合約,雙方合資期為20年。山崎馬扎克以技術轉讓方式入股,佔25%的股份,寧夏長城機器集團佔75%的股份。
  公司成立不到五年時間,小巨人的業績蒸蒸日上,合資路卻走到了盡頭,小股東日本山崎馬扎克株式會社“小魚吃大魚”,將寧夏長城機器集團有限公司踢出局,獨享小巨人的未來“錢”途。
  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開業以來,一年建成投産,兩年實現贏利,三年達到設計能力,2004年建立了月産50&數控機床的生産體制,超過了設計能力40%以上,産品也從開業時的四個機型增加到了17個,創造了國內新建機床生産企業的奇蹟,也給國內同行企業帶來了許多全新的理念。
  就在經營良好的階段,日方突然變臉,提出不想再合資了,要麼日方退出,由中方經營,要麼中方退出,由日方經營。看似兩條路,實際只有一條路,中方只有退出的份!這是因為,在幾年的時間裏,中方根本沒有學到日本的核心技術,如果接受這個方案,機床廠就變成一堆廢銅爛鐵,根本沒有發展的前途。
  2005年3月份,寧夏小巨人身份轉變,成為一家日資在華的獨資公司。其快速發展的勢頭令人側目,建廠之初只有100名左右的員工,如今翻了四倍,達到420多人。建廠初期年産400多&機床能力,現在可達1500&。廠房也擴建了一倍。
  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文靖帶着記者一邊觀看廠區,一邊介紹説,公司廠房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具有世界一流的機床製造環境。2005年5月,小巨人公司開始了二期擴建,廠房擴大1.2萬平方米,增加了11&高科技設備,月産達到100&的生産能力。2005年9月,公司逐步引進山崎馬扎克總公司新開發的“世界標準機”NEXUS系列産品,從最初的四個品種到現在約19個品種。産品全部供應中國市場,以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小巨人的目標是在中國建成最大的數控機床生産基地。
  “馬扎克在美國的機床企業賣出2000&機床花了12年時間,而在中國賣出2000&機床只用了六年。”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文靖説。

傀儡大股東難當主人翁

  建廠之初,所需資金幾乎全由中方承擔,日方只是以技術和管理入股。中方以75%的股權絕對優勢控股,表面上董事長是中方的,企業在中國寧夏,工人、領導也多數是中方的,企業似乎掌握在中方手裏,但實際上,由於缺乏核心競爭力,中方從一開始就淪為一個打工仔的角色。
  記者在小巨人公司親眼目睹了當時中日雙方訂立的合同,從頭到尾沒有一點讓中方學習掌握核心技術的內容,只是有一些條款是由日方培訓中國工人以適用於操作生産的內容。這就等於説,這家合資企業的心臟始終掌握在日方手中。中方實際上只是跟着外國公司幹點賺錢的活,賺點小便宜,學不到人家的技術。
  據寧夏原重工業廳總工程師徐光遠介紹,當初合資之前,寧夏有兩個機床廠,都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當下卻面臨虧損困境。按照自治區起初的合資意願,想讓日方與其中一家機床廠合資。但是日方堅決不同意,執意要另起爐灶,由寧夏長城機器集團有限公司與馬扎克合作。寧夏長城機器集團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其實是寧夏長城須崎鑄造公司,是一家生産鑄件為主的公司,更是一個從未生産過一台機床的企業。徐光遠説:“很顯然,日方從一開始就想徹底控制企業,一方面讓中方出鉅資建廠,另一方面在生産上完全聽命於日方。”
  當時自治區重工業廳多次召開闔資論證會,雖然不少專家提出質疑,但是日方態度很堅決,為了自治區的招商大局,寧夏作出了讓步,同意合資。

他山之石還是引狼入室?

  小巨人獨資帶給寧夏的是什麼後果?至今仍有爭論。曾代表中方出任小巨人合資公司董事長、如今受聘於日本人獨資公司總經理的孫文靖説,小巨人獨資後積極意義很大,至少帶給寧夏數百名工人的就業和日益增長的稅收,此外,日方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寧夏乃至中國的機械製造業是一個推動和促進。
  但也有不少專家及業內人士持有異議,在寧夏機床行業幹了一輩子的原大河機床廠總工程師孫志成説,日方以極其微小的代價將中方機床市場嚴重侵佔,擠壓國內機床企業的生存環境,並且牢牢控制核心技術,讓中方淪為“馬仔”,無異於引狼入室。核心技術是跨國公司看得最緊的門戶,很少有從合資企業外方拿到核心技術的成功案例。跨國公司的研發基地一般都設在本國,他們不會把核心技術投入合資公司。他們把在華的合資公司作為一個加工廠,甚至僅僅是一個生産車間。
  寧夏大河機床廠一位工程師説,外資對就業的好處,其實是我們一直含糊的一個環節,表面上合資、獨資企業需要用工,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小巨人建廠時只招收一百多人,卻差點擠垮擁有數千人的寧夏兩個本土機床廠,造成的失業比就業多。道理就這麼簡單。
  此外,國內企業人才本來就匱乏,加上近幾年日趨嚴重的技術人才流失,形成技術研究缺失又沒有後續的技術與人才支持的惡性循環。寧夏大河機床廠原先的研發隊伍幾乎全被當地新成立的日本獨資企業小巨人機床挖走,其總工程師也跳槽到了小巨人。長城機床廠情況好一些,但近年來流失的重要技術人員也有數十人。
  寧夏長城須崎鑄造廠原廠長王學維説,我們口口聲聲説要“利用外資”,實際上是“被外資利用”。
  王學維強調説:“我們的官員幾年一屆,而企業的發展則是長遠利益,當初搞合資的主要領導調走之後,日本人就撕毀合約。這樣的事例在全國存在不少,我們應該反思地方的招商引資機制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