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瀋陽市鐵西區工人新村一角(資料照片)。 下圖:瀋陽鐵西新區。 本報記者:任勇
攝 | 一個擁有70多年歷史的老工業區——瀋陽市鐵西區,在最近幾年,按照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裝備製造業的戰略謀篇布局,成功地對原鐵西區的200多戶老工業企業實行搬遷重建,實施體制機制創新、企業技術改造兼併重組,一批裝備製造企業在搬遷改造中重新崛起,煥發了勃勃生機與活力。 正是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鐵西新區走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振興的新路子。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正式授予鐵西新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稱號。
跳出“四個誤區”,新鐵西在五年時間裏重新站立起來。
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500個第一、有“東方魯爾”之稱的鐵西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國企陷入了困境,企業停産,工人下崗,經濟下滑,一度成為老工業基地衰退的典型代表。國家有關部門曾在1986年批准對鐵西工業區進行總體改造,並將其列為國家計劃中惟一一個老工業基地改造試點工程。但是17年過去了,鐵西區依然排列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急需振興“清單”上的第一位,由此鐵西區也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最難解的一局“死棋”。 記者近日走進鐵西,看到的卻是一個充滿活力、迅速發展的新鐵西。瀋陽市決策層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裝備製造業的戰略決策,緊跟國際、國內對裝備製造業市場需求的重大轉機,統籌規劃,精心組織,跳出傳統的老工業基地改造“四個誤區”,通過實施以市場為主導的區域調整,加速産業結構升級、生産要素流動,使一個新鐵西在五年時間裏重新站立起來。 跳出只進行技術改造的誤區。2002年,鐵西區內企業含土地在內的企業資産負債率平均為90%以上,拖欠職工工資、醫藥費等各種內債高達35億元;30多萬産業大軍有13萬名職工下崗。沉重的人員、債務包袱不解決,即使擁有再先進的技術,企業依然沒有競爭力。於是,鐵西區不再只改造落後的技術,而是與企業體制、機制改革相結合,依法解除13萬名下崗職工勞動關係,由“企業人”變成“社會人”,企業的內債全部償清,使企業卸下沉重的包袱,得以輕裝上陣。 跳出了企業就地改造的誤區。在鐵西區建設大路以北不到20平方公里的老工業區內擠着232家工業企業,其中有2/3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就地改造企業,無異於自縛手腳。瀋陽市委、市政府於2002年6月做出鐵西區和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組建新區的決定,鐵西新區總面積由老區的40平方公里增加到126平方公里,並實施了大規模的企業東搬西建,共搬遷企業212戶,在搬遷中按市場規律淘汰落後技術,完成産業升級與改造,一個新型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導的集群式工業基地開始形成,五年間全區工業産值年均增長40%,工業稅收年均增長50%; 跳出了只改造工業的誤區。在老工業企業搬出老城區後,原地植入新型服務業。這樣,老工業城區被賦予了多功能中心城區的新內涵。鐵西區原來的城區布局基本上是“南宅北廠”,“工一色”的城市功能帶來的是産業布局失衡。改造前,40多平方公里的鐵西區只有一個“鐵西百貨”和一個愛客家超市,第二産業與第三産業比例為95%:5%。如今引進家樂福、樂購等大型超市12家,發展連鎖經營15家,形成了輻射東北,由現代物流、汽車貿易、金融保險等組成的現代服務體系。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50.5億元,是2000年的30倍,二三産業的比例達到了70%:30%。 跳出了只改造經濟的誤區,追求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的協調發展。建立了以養老、失業、醫療“三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開發就業崗位13萬個,基本實現了失業人員的就業和再就業。去年區內職工平均工資是2000年的三倍。一個社會保障能力明顯增強、人居環境優良的現代化城區正在形成。
按市場方式運作,將“死資産”轉化為“活資本”。
實施大規模搬遷需要錢,進行産業升級需要錢,改善民生住宅需要錢,而錢從哪來? 在鐵西新區成立之初,政府賬面上只有幾十萬元,連維持機關日常開支都不夠。當時區內地價只有每平方米600元,由於經濟衰退,連出租車都不到鐵西地區拉活兒。但是,鐵西新區成立後將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轉化為優勢,讓沉澱的資金流動起來,有效破解調整改造的資金難題。 一進入市場,死的東西變活了,便宜的東西也升值了。鐵西新區成立不久,區政府了解到位於鐵西老工業區破産多年的原瀋陽第一、第二毛紡織廠,準備把廠區以每平方米600元的價格賣給開發商,區政府與企業和房地産開發商達成協定,政府以每平方米650元的價格回購,然後在土地市場掛牌競價交易,最後以每平方米1500元賣出,區政府從市場配置資源中賺到了“第一桶金”。 實踐使鐵西區的決策層認識到,過去一提到錢從哪來,就習慣於向國家要,向銀行借,而沒有認識到區內大量固化的資産、閒置的土地可以通過市場盤活。精明的決策者算了一筆賬:鐵西區積累工業資産近1000億元,有近13平方公里的未充分利用土地,需要500個億元才能帶動運轉起來。他們開始研究通過市場的運作方式,將“死資産”轉化為“活資本”。 企業在老區生産工業産品,並沒有利用好土地的市場價值,反而使土地的增值效益在喪失。鐵西區引入了置換概念,在組織老區內企業由東部土地價值較高的的老城區向西部土地價值相對較低的新開發區遷移的同時,引入新型服務業和房地産業,從而實現土地增值。 鐵西工業區有20平方公里廠區土地可供置換,與新區相比,每平方米只要産生1500元左右的差價,就可以實施。於是,鐵西區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變土地資源為啟動資本。首先由區政府先做出開發地塊規劃,由銀行向區政府提供該地塊企業搬遷的貸款資金,騰出凈地,經整理後進入區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掛牌競標拍賣,交易成功後再由銀行收回貸款本息,以此創造出級差地租,不但為企業籌集到解決冗員、債務和産業升級的資金,也為城區解決了基礎設施改造的資金、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的資金。據統計,搬遷的200多戶企業共騰遷面積595萬平方米,獲得土地收益140億元。其中50億元用於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55億元用於支持企業發展,35億元用於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五年來,鐵西區在盤活土地資金的基礎上,引進外資13億美元、國內資本335億元。外來投資用於置換土地的資金為老工業企業的重組和結構調整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又通過置換獲得的土地,投入商業和房地産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個商業項目生成落地,僅18層以上的商業大廈就有近百座拔地而起。鐵西區在配置市場資源中獲得了“一石多鳥”的奇效。
通過重組進行資源整合,用價值規律引導生産要素流動。
鐵西區實施老工業企業搬遷重建,不是簡單將企業挪個位置,而是通過重組進行資源整合,打破企業所有資産的束縛,以價值規律引導和重組生産要素,從而形成以先進裝備製造業為代表的新興的裝備製造業集聚區。老工業區重組前,雖然擁有比較優良的資産和加工手段,但長期都被“小而全”“大而全”的企業所有制的體制分割了。長期處於“吃不飽、餓不死”的半飢餓狀態,企業的資産利潤率低,還佔用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 鐵西新區政府精心策劃,根據建設現代裝備製造業集聚區的要求,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和專業化的要求,打破企業界限進行重新配置,使這部分資産通過重組,向數控機床、汽車零部件、重型裝備、大型壓縮機、渦輪增壓發動機、支線客機主部件等優勢産業、優勢企業集群、優勢産品集中。 在這場大改造中,鐵西區堅持一個原則,讓“人隨設備走,設備隨市場走”。就是哪個企業能使現有裝備創造價值,那麼這些裝備連同操作裝備的技師,整建制劃入該企業。五年前,瀋陽重型機械集團産值不到十億元,但由於市場開發好,生産合同排不過來,在過去的體制下,就要自己投資增添設備,擴大産能。而隸屬於瀋陽市建材局的水泥機械廠,設備雖然較為先進,卻一直處於閒置狀態。鐵西區政府慧眼識珠,通過搬遷,將水泥機械廠與重型機械集團重組為一家股份公司,沈重不用增加投資,就使水泥機械生産一項的年産值提高到2億多元。 鐵西在老企業重組搬遷中還按照産業循環式組合,推進專業化協作生産。在鐵西老區,裝備製造企業幾乎家家有鑄鍛、模具車間,成了能源的消耗大戶和虧損的源頭。鐵西新區把原來分佈在沈重、沈礦、沈鼓等12家企業的鑄鍛生産集中在一起,規劃建設了鑄鍛工業園,為區內所有企業提供生産服務,集約化利用能源,既保證了自身的生産滿負荷,也卸掉了各企業的虧損包袱。 通過以價值規律為杠桿來盤活資産,幾年來,老鐵西的200多家企業的400多億元閒置資産得到有效利用。通過重組搬遷,引進新企業和異地改造擴建老企業,使區內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搬遷前的232家,增加到650多家,企業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目前,鐵西新區佔地30平方公里的現代裝備製造集聚區初具規模,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工程中心3個。高中檔數控機床、大型盾構機、煤炭綜掘成套設備、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直流輸電工程用換流變壓器等裝備製造産品源源不斷地滿足國家重點建設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