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着“洋大豆”的滾滾涌入,我國部分從事大豆生産、加工、流通、科研、推廣以及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開始聯合起來,成立大豆協會以加強行業自律,進而保護我國的民族大豆産業。5月19日,我國大豆主産區——黑龍江省正式成立了大豆協會。而在此前的3月底,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已經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國大豆産業協會的成立是一大進步,農民盼望國家有為種豆農民説話的地方。有了大豆産業協會後,對農民了解大豆信息肯定有幫助,可是協會會員絕大多數來自加工企業,不知會不會有人替我們這些種大豆的人説話?”雖然親身參加了中國大豆産業協會的成立大會,但黑龍江省黑河市四家子鄉農民何樹文仍然有些疑惑。
我國大豆産業面臨跨國公司“圍剿”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是目前世界上非轉基因大豆的主要生産國。在1994-1995糧食年度之前,我國一直是傳統的大豆出口國。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對大豆及其産品的消費需求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1995-1996糧食年度,我國首次從大豆凈出口國變成大豆凈進口國。 外資大舉進入並控制我國大豆加工業是從2004年開始的。當年,我國主要大豆加工企業因對國際市場判斷有誤,高價進口的大豆尚未到岸即跌去1000多元/噸,損失慘重。而外資卻借機大規模進入我國大豆壓榨行業,目前已控制了70%以上的壓榨能力。 這些跨國糧商逐步壟斷了我國大豆的進口,使國外大豆源源不斷進入我國,進而將我國本土大豆逐漸排擠出油脂企業的採購單。從1996年後的10年間,我國大豆年度進口量從269.5萬噸增加到2800多萬噸,增長10倍還多,遠遠超過國産大豆的年産量。預計2006-2007糧食年度,我國大豆進口總量將會達到3100萬噸。 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是目前國內完全獨資並能與跨國公司抗衡的唯一民族大豆加工企業。集團經營部的一位負責人説,跨國公司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即要全面控制我國的大豆産業鏈。這種戰略意圖首先體現在壟斷採購環節上。國外生産大豆的農場主幾乎都與這些跨國公司及其代理商簽有訂單,我們即使能夠採購到貨源,也無法發運,因為港口也控制在這些跨國公司手中。其次體現在交易上。目前國內大豆交易價格都跟着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即CBOT的期貨價格走,國內企業購買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也要用CBOT的定價方式,手握糧源的跨國公司很容易進行干預,引導大豆期價的形成。第三是體現在大豆加工上。由於外資已經控制了我國大部分大豆壓榨能力,這種局面目前已經很明朗了。最後是體現在産品銷售上。有了前面的三層壟斷,這些跨國公司在交易上已經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國內企業根本無力抗衡。 在進口大豆和跨國公司的雙重擠壓下,我國大豆産業受到嚴重衝擊。在我國大豆主産區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出現迅速萎縮。據黑龍江省農委匯總分析,2006年這個省大豆種植面積為5905萬畝,比上年減少了416萬畝。預計今年大豆面積將降到5300萬畝以下,再減少600萬畝左右。
基層“大豆協會”生存艱難
為保護我國民族大豆産業,一些地方早在幾年前就已開始組建大豆協會,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指導、統一收購和銷售大豆。這一嘗試在一定範圍內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由於其他方面許多政策不配套,基層“大豆協會”目前生存艱難。 2004年,身為公司老闆的李明剛發起成立的我國首家大豆協會——黑龍江省黑河市大豆協會,擁有22家法人會員、1500名農民會員,另有兩個會員村,規模可謂不小。但幾年下來,伴隨着國內大豆産業的一路下滑,會長李明剛有一肚子的困惑和無奈。 李明剛説:“目前協會發展遇到了瓶頸,一年20萬元的協會運轉費用主要靠我自己的公司支撐。去年為保護會員的利益,我以較高的價格收了一批大豆,結果市場價格下跌,我賠了100多萬元。為幫助會員和農民挽回損失,協會派人到北京去打官司,花費30多萬元。類似這樣的風險和支出都是我自己在扛着。總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我下一步準備把協會變更一下性質,由社團改為農村經濟組織,這樣我們就有了經營職能,在應對風險上也好採取更多的辦法。” 黑河市大豆種植大戶何樹文説,如果政府和大豆協會組織利用電視台等媒體經常播放大豆信息、服務農民,大豆生産和銷售就會有好的變化。黑河地區有大豆協會,對農民也有幫助。但總的説來,這些協會離農民還是比較遠。 面對我國大豆産業的現狀,李明剛認為,美國對大豆協會的支持很完善,有嚴密的體系,我國在這方面差得太多了。現在我們雖然左右不了國際大豆行情,但可以採取一些應對措施,先給農民種植大豆上保險,用保險擔保從銀行貸款,再用貸款給農民買生産資料,秋收後將大豆在大連期貨市場做套期保值,鎖定收益,這樣“一條龍”下來,農民的收益有了,銀行的貸款也沒有風險。今年,黑河市大豆協會計劃再多辦一些培訓班,讓更多的農民認識市場和期貨,教會農民自己根據期貨行情賣大豆,或者我們與農民簽訂價格合同共同參與期貨做套保,超過合同部分的收益再分成。
利用期貨市場避險增收成為熱門話題
隨着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和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的成立,許多人開始對中國大豆産業重振雄風充滿了期待。業內人士認為,一個産業的發展和壯大,並不是成立幾個組織就能決定得了的事,關鍵要看這個組織如何發揮作用。從目前的情況看,保護我國大豆産業還需要多方合力,並不是幾個大豆協會能做得了的。 國內知名大豆市場問題研究專家劉日説,農民、大豆企業和市場人士都感到中國大豆産業協會的成立是一個好的舉動和信號。但在中國,諸如大豆産業協會這樣的社會組織,目前並沒有成為社會架構和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力量。一些代表農民利益的協會,因為農民過於分散、生産規模狹小、參與市場能力弱等因素,難以將農民組織起來並且代表農民利益。國際經驗表明,沒有強有力的農民協會組織,農民的意願和利益很容易被忽視。所以,中國的農民協會組織發展,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體制問題,還是一個漫長的社會認知過程。 大連大豆期貨市場的專家&&,目前外資已佔有中國油脂70%多的市場份額,大豆産業的外資控制和壟斷已經十分明顯。而這些大型外資壟斷企業,這次並沒有加入到中國大豆産業協會中來。中國大豆加工産業被外資壟斷後,保護大豆種植業是個嚴峻問題。這種現狀,絕對不是成立大豆協會就能解決的。協會組織要想發揮作用,不是集體對外採購等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將農民組織起來,讓他們積極種大豆並能賣出好價格。 在黑龍江省大豆主産區——黑河市,市農委副主任李維波和幾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一是對大豆主産區國家應通盤考慮、制定總體規劃,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二是國家在補貼上對大豆主産區進行重點傾斜;三是對大豆&&最低收購價政策,建立國家大豆儲備,保證糧食安全和農民收益;四是完善農村金融體系,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對接。 大連商品交易所信息部的研究人員&&,保護國內大豆産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國大豆産業鏈條的各環節比較分散,組織化程度低,阻礙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大豆産業協會可使更多的豆農和相關企業組織起來利用期貨市場,提高農民收益,保護大豆産業。目前,一些地方都成立了大豆協會等農民合作組織,利用期貨市場避險增收已經成為東北豆農的熱門話題。在農民協會組織的影響下,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懂得,利用市場機制才能保證種豆收益,而進入市場就要有一定的組織規模和資金實力。聯合起來成立大豆協會、合作社等中介經濟組織,是目前豆農實現增收、産業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