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民説,新建的房子比周圍的地面還低,雨水會把房子淹掉。

村民説,新建的房子質量不好,地基下面都是垃圾,一到下雨,根基裏面都是水。李俊義
攝 | 2003年,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雄心勃勃”地規劃張家莊鄉舊廣武村生態旅游景區開發,近四年後,工程擱淺,700多萬元資金被“套牢”。然而,更令人氣憤的是,政府行為的失誤卻讓農民“買單”:全村300多畝良田荒蕪三年,人多地少、無力謀生的農民只好外出打工
舊廣武村位於山陰縣城南,毗鄰雁門關,是一座保留較完好的古城,初步考證建於遼代。至今村民還住在這個有四面高墻的古城內,通過舊城門洞進出務農。
據張家莊鄉黨委書記李建文介紹,舊廣武古城類似平遙古城,是山西省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此外,附近還有明長城、漢墓,毗鄰高速公路,旅游前景非常不錯。2003年,朔州市、山陰縣政府以舊廣武村為切入點,決定建設廣武生態旅游景區。 據了解,為了實施這一項目,山陰縣爭取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投資,有關部門批准對舊廣武村900人進行“生態移民”。然而,這一既是“旅游開發工程”,又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項目,由於有關部門對村民的意見置若罔聞,從一開始實施就不順利。 據舊廣武村村民反映,村民對政府搞旅游開發是大力支持的,希望靠旅游致富。但是村民希望新居遷到離城近一些的地方,這樣既不佔用産量高的耕地,又可以在古城開發後做點小買賣。但最終當地政府卻拒絕了農民的要求,選了村裏的耕地作為新村開發用地。
78歲的村民趙明説,新村佔用了400畝地,涉及到130多戶。這是村裏最好的水澆地,玉米畝産一般都在千斤以上。另外,那片耕地挨着一條行洪道,每年都要發洪水,在那裏蓋房子住人根本不安全。
村民抗爭無效後,退而求其次,要求一畝地補償高一點,能給到三萬元。但是農民的要求再次被拒絕,當地政府每畝只給村民補償2400元,並分期數年完成。 2003年5月,地裏的青苗已經長高。山陰縣、張家莊鄉出動鏟車警力去舊廣武村平地,與出面阻攔的農民發生衝突。 李建文説,2003年舊廣武村開發工程是作為“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移民來立項的,上級財政下撥了500萬元專款,但最後因為生態移民工程的要求太高,發現不好操作,專款用了一部分後又退回了縣裏,因此這個項目已和生態移民毫無關係。已經用了的專款現在正在還。至於徵地補償,李建文説,是參照修高速路徵地的標準補償的,而且是按水地來補償的。 被佔的400畝良田除部分用於新村建設外,剩下的300多畝良田至今荒蕪三年。由於人多地少,無力謀生,舊廣武村一些農民只好外出打工。
700萬元建起了移民新村,然而,新村房子成“燙手山芋”,建成近一年多,至今空無一人,村民誰都不願入住
新村共建有184套共484間房,還蓋有一座兩層樓作學校,以及10間村委會辦公室,基本可以滿足村民需要。然而,新村房子建成近一年多,至今空無一人,村民誰都不願入住。 記者調查發現,村民拒絕入住的最大原因是認為新村的房子是“危房”。“墻的預製板不合格,”村民謝富説,“我一直在那兒打工,我親手放過預製板,因為墻不太周正,預製板有的放得長,有的搭得短,24公分的墻每塊預製板只搭上去三公分,如果一有地震或下雨多,肯定會塌。” 村民溫金説,蓋房子本來該用石頭打地基,這樣房子才結實。可新村的房子只是下挖一米,然後把沙子石頭扔到溝裏,地基根本沒夯實。“蓋房的磚不少是廢磚,一打就碎,這樣的房子誰敢住?”
據村民反映,院子的水平面比周圍整體要低,下雨時,院子裏水出不去,全進了屋子。2005年陰曆七月下大雨,院子裏的水都滿了,漫了地基,到冬天墻上都是白霜,住進去太危險。 據了解,村民入住新村每間需要付5000元,而舊廣武村民的原有住宅卻不給任何補償。有關部門稱,新房的質量好標準高,村民花這個價買房其實是佔了便宜。這種説法讓農民十分憤怒。
村民趙世厚説:“搬到移民村最多給三間,喂的羊、豬連個圈也不能蓋,房的質量也不行;我現在的三間房蓋了才五六年,花了兩萬多塊,就想白拆了,這不是欺負人嗎?”
然而,李建文認為農民有責任。他説,由於整個工程進展太慢,村民都在觀望,而且許多人想白住新村,所以才集體抵制。房屋質量只是一個藉口,房子還沒有經過建築質量部門驗收過,只有經權威部門驗收過才能下結論。
李建文説,舊廣武城開發一直沒有找到開發商,廣武生態旅游景區開發工程已經擱置。而移民新村現在成了一個“燙手山芋”,700萬元的新村建設款到現在還有一部分沒有結算。
從套用生態治理專項資金,到“一意孤行”建設新村,看得出,有關部門開發旅游的決心是“堅定”的。然而,當政府的開發行為“擱淺”時,有關部門單位要麼拍拍屁股走人,要麼作壁上觀,留給農民的是,一個空空的新村,一片荒蕪的農田
據村民説,開發工程三年來,佔用400畝耕地只用了不到100畝地用於新村建設,其餘的地一直荒蕪。鄉里承諾將剩餘的地進行復耕,但一直沒有動靜。
山陰縣國土資源局提供的一份文件顯示:2003年,山陰縣政府向朔州市政府報審舊廣武村建設佔地,市政府批復用地401.94畝,進行建設舊廣武移民新村。實際上原批准用地面積只佔了73.79畝,閒置了328.15畝。從2004年8月起,由山陰縣國土資源局負責復墾,恢復耕地種植條件。到2004年封凍時,328畝閒置耕地已復墾完畢。
但記者2006年9月在舊廣武村看到,這片文件上已“復耕”的耕地仍然荒蕪。在耕地的一角,停着幾輛吊車和建築材料,還有一個已經挖好的大坑。村民説這幾百畝地被佔用以後就一直荒着,根本沒有復耕過。不久前不知道什麼人來了,又在地裏大興土木,聽説是要建游泳池。
李建文説,對於閒置耕地復耕,有關部門確實落實過。但由於我們不知道旅游部門的具體規劃,所以那塊地現在我們不敢種莊稼。
因為不滿意有關部門在開發過程的種種行為,村民從2003年開始一直上訪。村民溫金説,三年來往上面跑了不下十幾次,但一直沒有明確答覆。 旅游致富化成了泡影,耕地被佔的村民生活普遍過得艱難。趙世厚説,原來家裏有八畝多地,全家六口人,現在只剩下八分地,靠那點可憐的補償款,連生活都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