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在免除農業稅的同時對農民發放多種種糧補貼,而且直補到戶,有效杜絕了層層截留、級級挪用等行為,刺激了糧食生産,讓農民得了實惠。但記者最近在湖南調研時卻發現,在充分肯定糧補資金的政策效應時,一些鄉鎮以上政府官員也在質疑其使用效率,並建議調整改作他用。但村幹部和村民們卻多持反對意見,認為會出現截留挪用的現象。
政府官員設計出多種“方案”
有的官員建議將這筆錢改用於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湖南省一地級市市委書記説,目前各級財政對村級以下小、微型農業基礎建設項目投入較少。同時,農村稅費改革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難度加大,農業公用設施建設一家一戶難以開展,導致村級以下農業基礎建設投入形成“空檔”。如果將全市2006年7940.31萬元“四補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産資料綜合補貼)資金按村集中,則3336個村平均每村可達2.38萬元。將這筆資金統籌用於改善村內農業生産條件,哪怕每年只做一件小事、只解決一個小問題,一項一項地做,連續數年,就能做成大事、解決大問題。
有的官員建議將這筆錢改用於農村合作醫療。湖南大部分縣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每人需要自繳10元資金。湘中一縣負責此項工作的衞生部門負責人向記者反映,收這10元錢不是件容易事,每年鄉村幹部要動員花費個把月時間,因為有的農民外出打工,有的農民不大情願交。這個縣衞生部門向湖南省財政廳遞交報告,建議允許縣鄉政府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將糧補資金轉化為農民參與合作醫療的自繳資金。他們認為,這樣一舉兩得,發放糧補資金和收取合作醫療自繳資金的行政成本費用都免了。據記者了解,湖南省財政廳沒有批准他們的報告。
有的官員建議將這筆錢用於建立農村養老制度。一個縣的常務副縣長設想,將糧補資金變為農民養老金。比如衡陽縣每年新增60歲的農村老齡人口2.6萬人,按最近六年計算,衡陽縣每年平均約有60歲以上的農村人口10萬人,按每人每年600元計算養老金,全縣每年只需養老資金6000萬元左右。而中央財政2006年下發到縣裏的各種糧補資金累計約有3382萬元,加上計劃生育的養老獎勵金70萬元,五保戶的供養費567萬元,農村低保金69萬元,共計4088萬元。他認為,農村保障體系的建立問題,應該是國家農村政策考慮的重中之重;將糧補資金等轉化為農村養老資金,操作不難,資金缺口也不大。
“撒胡椒面式”的糧補資金使用效率被追問
部分鄉鎮官員認為,農民現在儘管有了幾十元糧補,但遠遠不能解決未來的生存安全。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種糧。現在留守農村的勞動力,除了老人、婦女,就是那些不願意務農的孩子。長此以往,會使農村缺乏必要的勞動力。如果在農村建立養老金制度,使每一個農民能夠老有所養,就解決了農民未來的生存保障問題,穩定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而有益於國家的糧食安全。
除上面三種方案之外,還有官員建議將糧補資金用於修學校、化解鄉村集體不良債務等等。據記者調查,官員們改革糧補資金的用途主要持三個理由:一是這筆錢太少。據介紹,2006年,婁底市發給農民的各種糧補人均只有24.81元(有的鄉鎮人均僅1.4元),只能抵半個勞動工作日的工資。衡陽縣是全國糧食生産百強縣,2006年,全縣農民種糧補貼人均約30元,佔2006年農民純收入的0.75%,平均到戶只有134元。二是發放成本較高。糧補資金採取的是中央、省、市、縣、鄉五級垂直髮放的方式,據衡陽縣估算,行政成本佔發放總金額的4%至6%,而上級政府並無這種行政成本開支,負擔主要壓在了鄉鎮政府身上。三是集中能辦“大事”。一些官員認為,糧補資金對農民就像“撒胡椒面”,實質作用不大,但如果集中起來使用,效應會更好、更直接。
村莊調查:“90%的農戶不贊成”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希望糧補資金改變用途的人主要是鄉鎮黨委政府以上的官員,對他們的設想,村幹部多不茍同,村民們的想法更不一樣。長沙縣福臨鎮福臨社區支書王布明當了近40年村幹部,他不讚同代扣糧補資金為合作醫療個繳費用,認為如果鄉村幹部這樣代扣,容易引發農民對基層政府的逆反心理,損害政府的形象;再則,“橋歸橋,路歸路”,合作醫療個繳費用的徵繳關鍵之處是在讓農民充分理解參加的好處,不在於挪用其他資金。
曾經到歐美考察過農業的湖南省衡陽縣委宣傳部劉放生近五年一直跟蹤石市鄉雙河村的發展。最近他在雙河村上門入戶調查,結論是,如果改變糧補資金的用途,“90%的農戶不贊成”。農民普遍擔心,如果糧補資金由鄉村統籌使用於其他領域,雖然上級政府可能強調民主理財,但仍很容易出現被截留挪用的問題。他告訴記者,村民們正在準備今年的春耕生産,聽到糧補政策可能要變化的傳聞,有的農民對是否繼續種糧心神不定。
劉放生盼望中央政府針對一些官員改變糧補資金用途的呼聲明確宣示政策,講明道理,使農民吃上定心丸。他向記者表明了自己反對改變糧補資金使用方向的三個原因:一,糧補資金總額雖然不多,但實實在在到了農戶手中,和農業稅廢除的政策相配合。如果改作他用,農民對資金被截留挪用的擔心很可能成為現實。這樣,既不利於糧食生産,對民心得失也會産生影響。二,政策完善的路子不在於糧補資金不多而取消,而在於不斷提高糧補額度。他介紹,為了穩定農業生産,歐美農業補貼約佔農業産值的50%,中國這項指標還非常低。三,農村水利建設、農
村合作醫療、農村養老等其他農村公共問題。政府確實欠賬很多,政府應該義不容辭挑起責任,同時動員廣大農民參與,逐步解決,把希望寄託於挪用糧食補貼資金不是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