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6-12-27 本報記者:李鈞德 沈錫權 楊三軍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2006年,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農政策的刺激下,我國糧食産量繼續保持增長勢頭。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全年糧食産量有望超過49000萬噸。對此,很多人持樂觀態度,認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但記者最近在河南、浙江、四川等地調研發現,雖然我國糧食産量已經連續三年增長,但是,我國的糧食安全仍存在不少隱患,糧食問題仍然不可放鬆。
一、 雖然我國糧食連續三年增産,但是,糧食生産仍存在很大不穩定性,穩定糧食生産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形成。
河南是我國最重要的産糧大省。據統計部門預計,今年全省糧食總産量將首次突破1000億斤大關,達到1011億斤,比上年增長10.3%,再創河南省糧食生産歷史最高水平。但是,在記者採訪時,很多人認為,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
全國糧食生産百強縣、河南省永城市農業局局長龐舉民認為,在為我國糧食豐收喜悅之餘,萬萬不能忽視以下問題:首先,農業生産資料連續三年上漲,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其次,農業活勞動投入逐年減少,在家種地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以永城為例,常年外出打工的青壯年有近30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再次,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生産條件仍然比較脆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在永城,旱澇保收田只佔1/3,幾乎所有的耕地排水系統都不配套,局部成澇現象非常普遍。此外,農業的公共服務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植保服務體系、種子繁育推廣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民教育體系等四大體系,都還不成體系。直接為農業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呈逐年減少趨勢。現在全市專職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不足20人,從事植保服務的只有六人。農村稅費改革後,鄉鎮農技站全軍覆沒,沒有人員,沒有編制,現在連牌都沒有。
如果説來自河南的擔心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話,今年四川、重慶大旱,則對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問題來了一次大暴露。
二、
糧食物流體系建設水平低下,運力不足,流通不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糧食綜合供給能力,並給我國的糧食安全,特別是銷區糧食安全帶來很大隱患。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雲認為,雖然近幾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高不少,但綜合生産能力並不等於綜合供給能力。從供給方面看,對糧食安全和糧食供求平衡影響最為全面和直接的,不是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而是糧食綜合供給能力。
據姜長雲介紹,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糧食主産區和主要消費區呈嚴重錯位分佈。主産區集中於東北地區、黃淮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主銷區則主要集中在東南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糧食産銷區域錯位分佈明顯,目前全國糧食每年總流量高達1.7億噸,其中跨省糧食流量約為7000萬噸。在糧食跨省調運數量日趨增加的情況下,糧食流通能力建設對保障糧食安全顯得更為重要。
但從記者日前在吉林、河南、浙江、天津等主要産銷省份了解的情況看,糧食主産區倉儲設施簡陋、運輸設施不配套、鐵路運力不足、流通搬倒環節繁多等方面的因素,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糧食綜合供給能力,導致産銷之間銜接不暢。
浙江是我國第二大糧食調入省份。據該省糧食局副局長周柳軍介紹,浙江省每年的糧食調入量為200億斤。平時保證市場供應倒沒有問題,如果遇到糧食市場有個風吹草動,市場供求發生變化,流通不暢的問題馬上就會凸顯出來。據周柳軍介紹,2003年糧食市場供應緊張時,寧波市從國外進口了一億斤小麥,就是因為缺少相應的散糧接卸設備,光卸船就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最後不得不請部隊幫忙。
天津利金糧油股份公司是天津最大的成品糧加工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余萬春告訴記者,2004年春季,天津糧食市場供應緊張,公司緊急從海拉爾購買6000噸優質小麥,由於鐵路運力緊張,小麥在站&上整整壓了兩個月。等到小麥運到時,天津糧食市場早已風平浪靜,價格也下跌不少。公司白白損失了數十萬元。
一方面是糧食調運效率低下,市場急需糧食的時候而不可得,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則是有糧運不出去。位於黑龍江省東端的建三江農墾分局,年産糧豆250萬噸左右,商品率達90%以上,是我國重要的優質商品糧生産基地。但是,由於運力所限,這裡的糧食經常出現積壓現象。據該局局長助理祁祥一介紹,2005年該局約有270萬噸糧食需要進入國內市場流通,而建三江區域內的三個火車站,當年總共才發運糧食98萬噸,佔運輸總量的39%,缺口達150萬噸左右。
大量的分析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次糧食供求嚴重失衡現象的發生,都與糧食綜合流通能力不強有一定關係。遠的如1985年的糧價上漲,近的如2004年第一季度國內糧價的強勁上漲,流通不暢、運力不足都是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導致2003年底、2004年初我國糧價波動的主要因素,也是糧食調運。
三、
近幾年,雖然我國的糧食産量不斷增加,綜合生産能力得到基本恢復,但是,品種性、區域性的糧食供求結構失衡問題日趨嚴重。如果不能及時加以解決,很可能會超過總量問題,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先後出現了幾次大的糧食供求失衡問題。在對這些糧食供求失衡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後,國家發改委的姜長雲等專家發現,1990年代以來我國發生的多次糧食供求失衡,多是由糧食主銷區的稻穀供求失衡引發的。而幾個大的糧食主銷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往往是引發我國糧食供求失衡的先導性和敏感性地區。
據姜長雲分析,我國的稻穀80%以上産自南方,而東南沿海則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這些地區耕地將逐年減少,稻穀産量不斷下降,庫存降低。另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就業。隨着外來人口規模的擴大,這些地區對稻穀作為口糧的消費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
此外,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粳米的消費群體正在進一步擴大,稻穀消費中“以粳代秈”的傾向也會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局部地區,由於稻穀特別是粳稻供求失衡而産生糧食市場波動,將成為影響糧食安全的一大隱患。
除了品種結構以外,由區域結構而引起的糧食供求失衡,也有可能影響到我國的糧食安全。近幾年來,隨着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糧食産銷區之間分佈更為不均。原有的一些糧食主銷區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據國家糧食局統計,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糧食主銷區省、市,糧食自給率都低於50%,這些地區要實現糧食的供求平衡,對糧食主産區乃至全國的依賴性更強;這些地區的糧食供求失衡,對糧食主産區乃至全國糧食供求的影響更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