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改革:遏制“暴富宴” 開吃“長壽面”
    2006-12-05    本報記者:洛濤 陳中華 原碧霞    來源:經濟參考報

    煤老闆們一夜暴富的傳聞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而在大家普遍關注煤老闆獲取暴利的同時,一個問題卻很少被關注。正是煤炭資源的一次性出讓,在造成國家資源收入隱性減少的同時,使採礦權人得到了巨大的收益。記者近日在山西調研時了解到,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在山西承包一個年産煤三萬噸的小煤礦,一年獲利就是500萬元左右。而一些官商勾結炒賣煤礦資源的個體老闆,一個礦一年就可獲利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
    “煤老闆們口袋裏的錢,只有極少的一部分體現了煤炭資源的價值,大部分卻是國家資源價值的流失造就了煤老闆們的暴利。”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煤老闆暴富賬,“袖珍型”小礦一年獲利500萬

    人們普遍認為,只要是個煤老闆,最起碼是百萬富翁,億級的也不在少數。山西某部門經過調研後分析認為,自2002年國內煤炭市場開始升溫,每噸煤利潤最少也在150元至200元左右,當時在山西只要承包一個年産煤三萬噸的袖珍型小煤礦,一年的獲利就是500萬元左右。而開採優質焦煤的煤礦老闆最高時噸煤可獲利300元左右,其一年的收益可想而知。據有關人士分析,近三年,僅山西煤炭造就的億級富翁就達千人以上。
    據山西官方的一項調查顯示,2002年山西省每開採一噸煤造成的資源和環境損耗成本為73元,均未記入企業成本核算,綜合考慮小煤礦資源回採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的現實,其未計入的成本就會更高。自然而然的,這部分未記入的成本就變成了私營煤老闆的利潤。以晉城市某煤田的無煙煤資源為例,一口一億噸資源的礦井,服務年限為50年,2000年某私營礦主通過行政審批無償獲得採礦權,不需要繳納資源價款。而2003年,山西某國有煤礦以有償出讓方式獲得一億噸採礦權,需繳納的資源價款是0.2914元/噸,即2914萬元;2005年無煙煤資源價款升至7.05元/噸,該礦繳納了7.05億元。由此看出,兩個煤礦以不同方式獲得同樣貯量煤炭資源採礦權的成本差別,短短五年,私營礦主就無償獲得了七億多元的增值收入。
    “其實山西在未實行資源有償使用以前,只要無償或低價取得一塊煤田的話,其暴利就已經開始産生了。”本報記者近日在山西採訪時,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個體煤炭生産經營者短期暴富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煤老闆對國家資源的無償或低價佔有,從中獲得巨大利益;另一方面是煤老闆根本沒有承擔足夠的社會和生態成本,有相當一部分甚至不能足額繳納稅款。煤老闆偷稅逃稅漏稅,一度成為公開的秘密,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決。

黑金引發權力“尋租”,國家資源價值隱性流失

    “誰能在山西幫我辦到採礦權證,給他200萬元都沒問題。像我們這些外來戶,如果摸不到門路,什麼證都辦不下來。”一位來自浙江的煤礦老闆李某告訴記者,2002年以來,山西省轉讓煤礦之風開始興起。不少煤礦老闆發現,守着一個煤礦開採一年不過幾百萬元的利潤,而如果一年收購兩三家煤礦,進行包裝後轉讓,收益可大大超過採煤。2003年以來,隨着煤炭價格猛漲,浙江、湖南、湖北等大量民間資本涌入産煤區,每座煤礦的價格從100多萬元上漲到1200萬元至1500萬元,厚煤層礦更是上漲到2000多萬元。
    山西省長治縣一位個體煤礦老闆告訴記者:“按照現在的煤炭行情計算,如果弄一個年産煤10萬噸、能開採10年的煤礦,拿300萬元送禮,頂多第一年白幹,還能賺九年的錢。要算大賬不能算小賬。現在,年産煤10萬噸的礦一年能賺700萬元,要是真能拿到,送1000萬元也值,就算兩年白幹,還能賺八年,最少能賺幾千萬元。”就這樣,在黑金的刺激下,一些地方和管理部門的領導、工作人員開始成為煤老闆的“代言人”“保護傘”。近年來查處的礦難事件和煤炭領域的腐敗案件充分表明,正是煤老闆獲取了極大暴利,而暴利又導致權力“尋租”成為可能。
    山西官方一份調研認為,貧富差距的迅速拉大,加之因少數人佔有資源而暴富産生的社會心理失衡,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另外,煤老闆暴富現象雖然發生在煤炭行業,但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忽視:一是吸引社會資本向煤炭行業集聚,不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二是利益分配的嚴重不公,使少數人靠佔有資源在短期內暴富發財,而多數人靠自己的勞動卻長期難以致富。
    專家認為,正是由於一次性定價出讓沒有充分考慮到資源的增值性,現行的煤炭資源出讓價款,與煤炭資源實際價值背離較遠,致使投資者想方設法“跑馬圈地”搶佔資源,甚至出現了“炒煤團”,客觀上造成了煤炭資源價值的隱性流失。資源利潤空間過大,導致層層轉包問題十分嚴重,給安全生産造成巨大隱患。煤礦不允許承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的明確規定,但近年來煤礦私下層層轉包現象相當突出。無論承包還是轉包,經營者在短期內為獲得最大利益,不增加安全投入,不考慮資源回採率,有的甚至違法違規生産,最終造成重特大事故頻發。

遏制“暴富宴”,煤礦改革開吃“長壽面”

    山西目前正在加速煤炭採礦權的改革步伐。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局長王守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煤老闆暴富現象説明,在煤炭生産經營領域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調節機制。山西省目前採取了“資源資産化管理,企業股份化改造,區域集團化重組”的措施,完善並強化國家對煤炭資源的管理,正在加緊還原煤炭資源的真實價值。
    最近,記者在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看到,來自山西長治縣的16位煤礦經營者在繳納了少則幾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的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價款後,成為首批採礦許可證的主人。有關專家&&,山西率先推行採礦權有償取得制度,這一做法不僅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還切實促進了企業珍惜礦産資源,山西煤炭資源開發壽命可望延長幾十年。
    據記者了解,目前山西一個20萬噸的煤礦技術改造費用大致在1500萬元左右。一噸煤要支付1.5元的資源使用費,根據該煤礦的儲存量一次性付清。此外,其它的費用也在上升。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多數煤炭老闆對未來兩年的煤炭形勢並不太樂觀。他們認為,現在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太多,而且現在進來都是大的煤礦,導致産量增加,價格下跌。但山西省一位官員向記者&&,接下來還會有經營煤炭的人富裕起來,但像前兩年那種一夜暴富的機會已經大為減少。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張懷文告訴記者,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已明確要求所有參與資源整合的煤礦全部實行採礦權有償出讓、重新換發採礦許可證,到2006年年底前,全省整合後保留的3000余座煤礦的換證工作必須結束。據了解,新採礦證與舊採礦證的最大區別是“有償性”,即如果想擁有採礦權,就必須付出相應的經濟代價?根據不同煤種及規模,支付一定金額的採礦權價款。
    “這意味着,山西即將徹底告別礦主無償獲得煤礦開採證的時代。”國土資源部礦産開發管理司副司長楊璐&&,山西的這一採礦權改革,其意義絕不僅僅是因此增加數千億元的地方財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將從制度上規範煤礦開採秩序,利用市場手段提高煤炭資源的開採效率,真正體現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山西是中國煤礦資源蘊藏量和開採量位居前列的省份,而煤炭在“缺油少氣富煤”的中國佔據着能源消耗70%以上的份額。正因為在全國能源結構中這種舉足輕重的地位,加上今年4月山西被國務院批准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地區,這場“樣本”改革的每一步都毫無疑問地將對全國資源改革産生深刻影響。

鏈結
山西礦權改革時間表

    2003年,山西省多次組織專家進行專題調研,認為煤炭採礦權無償取得是造成早期煤礦准入門檻低、鄉鎮集體煤礦過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4年1月,山西省政府下發《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繼續深化煤礦安全整治的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對全省煤礦有償使用的原則和意見。
    2004年4月30日,臨汾發生特大煤礦安全事故,由於層層轉包、産權不清居然找不到負責人。時任省長的張寶順當場拍板啟動煤炭資源有償使用改革,並將臨汾定為山西省“煤炭採礦權有償使用”試點城市。一個月後省長助理帶隊到臨汾制定出了一整套實施方案。“採礦權改革”被推上前&。
    2005年6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煤炭企業資源整合有償使用的意見(試行)》&&。
    2005年8月8日,山西省政府召集全省11個市的市長、副市長和國土、煤炭安全等部門及國有重點煤炭企業負責人,在太原召開了“全省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工作會議”。此後,山西省又成立了“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工作領導組”。自此,採礦權改革正式在山西省全省鋪開。
    2006年2月28日,山西省省長於幼軍發布省長令《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辦法》,將試行意見進一步具體化。
    2006年3月7日,山西省政府&&187號令,明確界定了2006年採礦權價款收取標準。自此,山西省資源有償使用改革也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