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盛宴或8月結束
7月新高不敵“三大壓力” 外貿走勢將“前高後低”
    2010-08-11    作者:馬繼鵬    來源:國際金融報

    海關總署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出口值及進出口總值再創新高,但同時也有專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警告説,這可能將是年內中國進出口最後的“高音”。
  “7月份雖然不能確定是最後的新高,但8月份中國進出口的高峰或將結束。”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對記者如是説。而他的理由主要來自三方面,歐盟主權債務危機、國內出口企業成本加大、美國市場需求萎縮都將成為影響我國出口的潛在因素。

  全年順差或減600億美元

  海關總署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6170.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9%。其中7月份進出口值2623.1億美元,增長30.8%。其中出口1455.2億美元,增長38.1%;進口1167.9億美元,增長22.7%。
  海關總署&&,今年7月份進出口較6月份環比增長3%。同時,這也是繼上個月後,月度出口值及進出口總值再次創歷史新高。不過張燕生&&,從全年來看,中國進出口會進一步趨於平衡,據他估計,中國2010年全年的貿易順差將縮減600億美元。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黔對《國際金融報》記者&&,7月出口增長得益於機電産品的強勁出口能力。
  不過王黔同時&&,隨着歐洲、美國等中國重要貿易夥伴國家企業庫存周期的到來,外國企業對中國産品的需求可能會進一步減弱。此外,人民幣事實上的升值也正在加重中國企業的出口負擔。摩根大通在報告中預計,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會從目前的大約1:6.7升至1:6.6。
  事實上,金融危機後,中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經濟關係方面正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中國已經不可能像金融危機前那樣大部分的經濟驅動依靠出口,張燕生也對記者&&,7月份進口增速放緩可能只是暫時的現象。“進口總值不僅要靠國內的需求來決定,也和進口商品的價格有關。”張燕生&&,由於國內進口的資源性産品較多,而在過去的一個月,鐵礦石和石油價格都出現了小幅下降。
  另外,記者注意到,佔我國貿易半壁江山的一般貿易今年來貿易逆差在不斷擴大,今年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項下出現貿易逆差370.9億美元,而2009年同期則為順差63.5億美元。今年前7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項下出現貿易逆差318.7億美元,而2009年同期則為順差13.1億美元。

  進出口放緩或成必然

  儘管7月份進出口總值再創新高,但在很多分析師眼裏這可能將成為今年中國外貿最後的“絕唱”。歐盟主權債務危機影響進一步顯現,歐美企業消化上半年積累的庫存,中國出口企業成本加大,越南、印度等中國新競爭對手的出現都將是中國外貿遇到的新問題。
  “前高後低”的外貿走勢仍然是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判斷。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孫穩存認為,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表現比較強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去年基數因素,但近期國內經濟增速下滑,內需放緩以及國際經濟環境出現的不確定性因素都將影響三四季度的進出口數據走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也坦言,從技術角度看,受基數影響,預計8月份進出口數據仍會保持7月份的態勢,但在進口方面受國內工業增速及需求放緩影響,進口增幅會明顯回落。
  張燕生對記者&&,整個上半年我國和歐盟的進出口都增長很快。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2194.2億美元,增長37.2%。但他&&這種增長態勢在以後的幾個月可能放緩。
  “歐盟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在上半年還沒有完全顯現,這種影響在之後的幾個月可能會對我國和歐盟貿易産生影響。”張燕生&&,事實上人民幣兌歐元也呈現升值趨勢,這也會影響我國對歐盟的出口。
  除此之外,張燕生還告訴記者,上半年歐美等國的企業已經完成了“補倉”的任務,但美國就業數據的進一步惡化説明美國國內的消費能力有可能進一步萎縮,這對中國的出口企業又帶來了新的挑戰。
  “中國國內的經濟目前也在放緩,但同時國內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都在上升,這都將加重出口企業的出口成本。”張燕生&&,中國企業在某些方面和越南、印度等企業相比競爭優勢正在喪失。

  相關稿件
外貿進出口再創近兩年月度新高 2010-08-11
7月份出口值及進出口總值再創新高 2010-08-10
中國7月進出口增速料大幅放緩 2010-08-09
進出口增長超預期 四行業受益 2010-07-13
下半年進出口增速將回落 20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