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貿易日益依賴中國
    2010-07-30        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本經濟新聞》7月18日刊登該報記者牛山隆一發自新加坡的一篇報道,標題如上。摘要如下: 
  作為出口世界第一、進口世界第二的貿易大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貿易夥伴國。尤其在亞洲和非洲地區,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依賴中國。這其中有不少國家是在國際上比較孤立,最近開始著手經濟建設的國家,它們不得不依賴中國。
  “即使會説日語,也找不到工作。早知道就應該學習漢語。”一位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一所國立民族大學“日本中心”學習日語的20多歲女孩這樣抱怨道。 
  該中心是日本政府上世紀90年代為推廣日語教育設立的。但後來中國政府為普及漢語也在同一所大學設立了“孔子學院”,結果“日本中心”失去了人氣,生源開始減少。 
  在遭受美歐經濟制裁的緬甸中部大城市曼德勒,市內一家酒店上方的漢字廣告牌非常醒目。當地計程車司機説是因為“這裏中國經營者比較多”。市內隨處可見“LUOJIA”等中國摩托車,這是緬甸從中國進口量最大的商品,2009年進口額約達到1.3億美元,過去4年內增長了5倍。緬甸對華貿易比率甚至達到了25%。尤其是進口,有4成來自中國。最大城市仰光的一位商店店主説:“感覺不到制裁的影響。” 
  蘇丹自2003年起因西部達爾富爾爭端死亡人數達到30萬,首都喀土穆中心區靠近總統官邸的一處高級酒店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整個租了下來。酒店裏面有中華料理餐廳,到了晚餐時間,這裏坐滿了中國員工。中石油擔負著蘇丹原油生産的一大半,位于一等地區的專用宿舍兼辦公室印證了兩國密切的關係。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2001年、2005年和2009年各年度,對華貿易額在總貿易額中比率超過20%的國家(包含地區)數量分別為4、10和19個,逐年遞增。增幅比較明顯的地區是亞洲和非洲,2009年,對華貿易額比率超過20%的國家中,亞洲有10個,非洲有8個,19個國家中幾乎全是兩個地區的國家。
  中國已經成為向世界供應工業産品的“世界工廠”,但依托龐大的人口同時也迅速崛起為進口市場。該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份額由2001年的5.1%增加至2005年的7.5%,到了2009年更是上升至9.5%。蒙古、蘇丹、安哥拉、毛里塔尼亞、剛果等國以原油、鐵礦石、銅和鈷等資源類出口為主,對華貿易收支保持著順差。而另一方面,吉爾吉斯斯坦、朝鮮、緬甸、貝南和多哥等國家在進口方面則對中國非常依賴,貿易收支出現逆差。進入21世紀後,這些國家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迅速上升。比較2009年和2001年各國對華貿易比率,吉爾吉斯斯坦約增加了40個百分點,貝南約增加了31個百分點,很多國家增加幅度都超過20個百分點。而與日本貿易比率超過20%的國家則只有多明尼加、卡塔爾、汶萊和巴拿馬四個國家。日本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份額在2001年至2009年期間由6.1%下降至4.5%。 
  除了朝鮮和緬甸之外,蒙古、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剛果等國家也因為財政惡化不得不接受IMF援助。國際金融機構的一位經濟學家説:“很多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依賴中國。”中國的戰略是通過援助基礎設施建設來獲取資源。中國正在大力援助地下資源豐富的非洲,去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宣布3年內向非洲提供10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通過提供用于開發的物資,中國的出口可能還會進一步增長。 
  IMF去年發表分析稱,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30年後將達到20%,是目前兩倍水準。在2009年之前的8年間,中國的貿易比重增長近1倍,對華貿易比率超過20%的國家數量也達到原來的近5倍,增加至19個國家。到了貿易份額再增長1倍的2040年,這個數字可能增加至100個國家左右。
  相關稿件
日本上半年貿易順差3.4萬億日元 同比大幅增加 2010-07-26
經合組織報告:G7一季度商品貿易額增速放緩 2010-07-23
德國與中國貿易量急劇上升 2010-07-16
東盟成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 2010-07-27
貿易保護致中國自行車出口受阻 201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