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6-23 作者:付碧蓮 來源:國際金融報 |
|
|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惡劣天氣事件,極端天氣狀況也越來越頻繁,全球各國因此而遭受的損失規模可能已經達到歷史新高度。”6月22日,慕尼黑再保險集團董事長馮博德在“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氣候峰會”上&&,“而這對全球的保險行業而言,將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亞洲屬於自然災害頻發地區。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在2009年,全球共發生850起自然災害事件,其中發生在亞洲的佔34%,佔經濟損失總額的31%。但在這些巨災事件中,只有7%有保險保障。在2009年發生的自然災害所導致的死亡人數中,亞洲佔71%。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亞洲的平均溫度升高超過1攝氏度,是所有大陸中溫度升幅最大的一個大陸。 “中國人口龐大、自然災害多發,經濟增長迅猛,因此,更加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現在如此,今後更是如此。”慕尼黑再保險集團地球風險研究部負責人彼得 胡帕(Peter
Hoeppe)説,“在過去30年,亞洲是全球氣候災害發生頻率增幅最大的大陸。損失事件數量增加了3倍,這對所有新興經濟體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保險業飛速發展,但是保險密度和深度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尤其是在巨災風險方面,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對此類保險的認識並不普遍。與此同時,社會財富也在迅猛增長,特別是那些超大都市的出現,同步加大了潛在的損失基數。 為了減少政府在發生巨災後作為“兜底保險人”的沉重負擔,中國迫切需要建立風險防範和轉移機制。馮博德&&:“隨着城市人口和社會財富的增長,中國的風險環境日趨複雜化,這將驅動人們對巨災保險的需求。作為最大的社會財富保護者,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考慮把其所面臨的風險轉移到全球保險市場。” 不斷攀升的自然災害數量加大了潛在損失的基數,與氣候變化的博弈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業務領域,因此給保險業乃至創新領先的國家都創造了新的機會。“那些引領保險産品創新、提供新型解決方案的保險公司,將獲得無限商機。”胡帕&&。 不過,馮博德繼而指出:“面對高額的財富價值和日趨複雜化的風險狀況,一家保險公司獨立提供單一的風險解決方案,將難以應對中國市場的需求。再者,私營保險機構也需要相關的數據來建立地震、颱風和洪水的巨災模型。因此,可以在中國建立巨災風險共保體,為公共財産和私人財産提供保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