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國家對文化産業越來越重視,&&多個産業扶持政策,全國各地的文化産業企業、文化産業園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這樣一種新的産業模式該如何更好地發揮提升經濟的作用?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少峰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要發展文化産業必然要形成産業鏈,更要走出文化産業園的誤區。 “很多地方政府不知道如何建設文化産業園,以建工業園的模式來建文化産業園,這是不正確的,不能把某一項的文化産業內容作為一個文化産業園區去發展。”陳少峰認為,一個成功的文化産業園應該是從最開始的創意,到最終走向市場,是一個非常飽滿的産品線、産業鏈構成的集聚區。 很多人都對文化産業有所誤解,做文化産業不是做文化,而是做産業,陳少峰告訴記者,“文化底蘊與文化産業並不直接相關。” 舉個例子來説,古城西安的文化遺産比深圳多,但旅游收入卻不如深圳,因為深圳有活動經濟,“我曾經做過調查,來西安旅游的人流量是1200萬/年,而到深圳的是2200萬/年,雖然沒有文化底蘊,但是有活動,有交流,就能夠吸引游客。”陳少峰説,多數經濟發達的移民城市無文化遺産包袱,文化産業容易發展。 陳少峰指出,文化産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主要是人才與盜版。而文化産業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懂得文化産業的藝術價值,又要懂得文化産業的商業價值。 此外,陳少峰估計,未來五年將有120家文化産業企業上市。他告訴記者:“應&&文化産業企業上市規則,加快上市步伐,簡化上市步驟。比如報紙,之前是事業單位,發行經營了很多年,在其上市的時候就不應局限於三年盈利的時間限制。”同時,還要發展金融機構對文化産業企業的投融資,吸納社會資本,增加企業並購機會。 “2010年開始是文化産業企業的黃金十年,逐步進入開放繁榮的階段,我對文化産業有充分的信心。”陳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