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阻礙出口復蘇
    2010-04-22    作者:李陽丹    來源:中國證券報

    由於去年基數較低,今年一季度出口型企業業績大多錄得較高漲幅。不過,金融危機之後,出口型企業面臨的風險並沒有減少,發達國家在自身經濟復蘇過程中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設置各種貿易壁壘;而人民幣升值壓力猶存,也是出口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近幾年,中國連續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自2004年加拿大首次對中國燒烤架産品發起“雙反”調查以來,截至2009年底,中國先後遭到“雙反”調查近40起,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4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不僅如此,中國遭受“雙反”的頻率不斷提高。美國2006年11月至2009年底對華發起“雙反”調查超過20起,其中僅2009年的“雙反”調查就超過10起。2010年以來,美國、歐盟等又相繼對中國銅版紙、鋁材等産品提起“雙反”調查。
  同時,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産品徵收的懲罰性關稅涉案金額和幅度出現大幅增長。去年年底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最終批准對價值約27.4億美元的中國産油井管徵收10.3%至15.78%的關稅,創下美對華貿易制裁的金額之最。
  眼下,金融危機風波尚未完全平息,中國出口企業還有可能在全球“氣候危機”中面對發達國家“碳關稅”的詰難。發達國家徵收“碳關稅”的邏輯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産品由於在本國生産時排放了“二氧化碳”,“犧牲”了共同環境,要向其徵收補償稅款。而大多數中國出口企業對此知之甚少,甚至自己産品的能耗或碳耗用量也不一定能説得清。一旦發達國家開徵碳稅,絕大多數中國製造業企業,尤其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産品將面臨嚴峻挑戰。
  國際貿易摩擦的增加無疑將影響我國出口的復蘇。面對當前國際貿易領域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中國的出口企業與其被動地應付各種調查和“坐等”碳關稅的&&,不如先行修煉“內功”,調整産品結構,提高産品附加值和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當然,轉型是痛苦的,但轉型後的蛻變將是驚艷的。

  相關稿件
中國最大出口國和貿易保護最大受害國 2010-03-31
專家:謹防美貿易保護政策産生“漣漪效應” 2010-03-29
全球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説“不” 2010-03-26
世貿組織:金融危機未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浪潮 2010-03-05
豐田召回門背後的貿易保護影子 20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