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3-24 作者:姚鈺珂 來源:北京商報 |
|
|
金融危機的衝擊以及後危機時代貿易摩擦的加劇,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出口企業認識到出口市場多元化的重要性,着力開拓新興市場。知名B2B(企業對企業的營銷關係)媒體集團環球資源昨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已有50%的國際採購商來自非歐美市場的新興市場,並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中來自俄羅斯、巴西、東歐以及印度的採購商數量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79%、41%、39%和38%,遠遠高於採購商數量整體18%的年均增長率。 但是,這一調查也顯示,在2009年中國出口總額中,新興市場僅佔15%,傳統市場佔據85%。與傳統市場相比,新興市場採購總額佔比依然較小,且開拓難度較大。 環球資源首席運營官裴克為認為,中國出口商開拓新興市場需要特別注意當地的商業習慣和文化,在設計産品和服務方面應提前研究當地需求。同時,渠道拓展方面可多培養合作夥伴,尤其是熟悉新興市場情況的當地渠道商,畢竟“找到訂單是第一位的”。 如裴克為所言,訂單是企業的最大動力。在昨日舉行的“中國企業勇拓新興市場精英論壇”上,一些與會企業負責人紛紛&&,“金融危機後,歐美國家的訂單大幅下滑,公司正在考慮調整出口策略,向一些新興市場轉移”。 北京利特佳文具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忠説,“我們是從歐美市場做起的,金融危機爆發後改變了原有的出口策略,將部分出口轉向了新興市場”。目前新興市場出口額已佔該公司總出口額的20%。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可能達到6%,遠高於發達經濟體的2.1%。金融危機後,拉美、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復蘇較快,對中國産品的需求正在加大,為中國出口企業提供了機遇。 雖然看好新興市場前景,但企業也有自己的擔憂,“對新興市場情況還比較陌生”成為記者聽到最多的聲音。環球資源的調查顯示,中國供應商認為開拓新興市場最主要的障礙包括“難以把握當地商業習慣”、“難以鎖定具有進口經驗的買家”、“産品及服務需要符合當地需求”、“語言障礙”以及“訂單太小”等。 雖然存在諸多障礙,但新興市場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出口新的着力點。裴克為&&,“在堅守傳統市場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出口商已經將新的增長點寄希望於新興市場”。 一位來自大唐電信市場部的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該公司正在考慮進軍新興市場,如果有合適機會,會在海外設立辦事處,進一步拓展業務。 調查顯示,分別有31%和23%的中國出口商認為拉丁美洲、東歐及俄羅斯將成為其未來五年最重要的新興市場;認為中東及非洲、南亞及印度成為最重要新興市場的買家比例則分別為18%和17%。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