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央企地王需有配套措施跟進
    2010-03-19    作者:於祥明 李和裕    來源:上海證券報

    自去年以來,央企“地王”屢屢出現,引發廣泛質疑。為此,國資委昨天明確提出要求:78戶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産業務。多位專家和開發商&&,國資委的表態將促使央企拿地熱情有所收斂。
  據記者粗略統計,北京2010年北京拍出的29塊非住宅用地計算,6成以上地塊為國企獲得,這些國企拿地的均價超過11385元/平米,超過民企拿地成本3成以上。由此,業內人士&&,如果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會給過熱的土地市場降溫,同時也有利於房價穩定。
    事實上,從2009年樓市回暖以來,央企“地王”就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北京2009年下半年的“地王”全部為央企背景的房企獲得。在這種情況下,“國11條”明確提出“國有資産監管部門要進一步規範國有大企業的房地産投資行為。”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部門遲遲沒有&&有效措施。兩會剛過,北京一日內就爆出三家央企“地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穩定房價,而頻出的‘地王’使得局部市場經常出現跳躍式發展。”中原地産張大偉向記者直言,在這種情況下,國資委的最新表態又使市場有所期待。但業內人士也指出,國資委有關表態能否得到落實,有無配套政策(特別是金融信貸政策)跟進是關鍵。
    “此次國資委的表態,似乎是針對處於輿論中心的央企‘地王’所做的回應,並沒有實質性措施。”資深土地專家鄒曉雲&&,對於央企投資房地産的管理,需要各方面配套政策的跟進,長期而言更需要建立相應的産業機制。
    “投資房地産,這是企業正常的投資行為,政府沒有辦法管。”一位央企高管曾向記者&&。對此,鄒曉雲認為,央企之所以敢於拿“地王”,除去房地産利潤大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因為央企能利用壟斷性地位獲得更多的信貸資金。
    “央企搶‘地王’,最主要的原因是錢太多,尤其央企的錢太多,錢的成本低。”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直言,有些央企雖不在這16家範圍內,但有些與別人合資了,甚至有些上市了,國資委又有什麼辦法去限制它們呢?
    “央企都是各自為政、各有利益訴求,從‘退出’的操作方面來看,跨企業間的重組劃撥恐怕很困難,也很費時。”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直言。此外,業內也在擔心,未獲批准的那些央企雖然不能直接從事房地産,但還是有空可鑽,比如通過入股參股等方式間接投資房地産。
    “監管央企並非國資委一個部門的事情。”楊紅旭認為,接下來想要“削弱”央企在房地産市場的“影響”,還得從控制增量入手,比如有關部門一再強調禁止信貸資金和股市融資等直接用於購地,可這一現象仍未得到杜絕,為此,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

  相關稿件
對央企的期盼並非僅僅是賺錢 2010-03-19
業界不看好“央企退出房地産” 2010-03-19
[財經洞察]央企爭當地王底氣何來 2010-03-18
央企並非中國經濟的定海神針 2010-03-18
規範央企投資房地産不能再手軟 20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