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已經基本就緒,並沒有擱淺,目前已經報國務院審定。”1月12日,在2010年衞生部首次例行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上,衞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對連日來傳得沸沸颺颺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方案擱淺”一事作出了公開澄清。鄧海華&&,恰恰相反,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去年12月已經基本就緒,而不是“擱淺”。
改革方案即將&&
此前,有消息稱,本應該在2009年底&&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方案”,由於全國不同地區的公立醫院複雜的權屬關係以及隨之而來的補償機制不到位,不得不向後延期。對此,鄧海華予以了反駁。他&&,2009年12月22日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審議了公立醫院改革方案和試點城市的名單,已經原則上通過了這個方案和試點城市名單,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對於社會各界的猜疑,鄧海華&&,公立醫院的改革是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過程中一個最為敏感的問題,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它事關重大,關係到每個人看病就醫的問題,必須經過反反復復多方面的研究、徵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才能制定出來。所以“它的發布可能會比一般的醫改文件要複雜一些,按照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原則推進,但這並不意味着會推遲”。
“擱淺説”仍有市場
“擱淺説”之所以盛傳,對於業內人士來説,並不意外。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一名行政人員就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不諱:“公立醫院改革,很簡單,給錢!中央不給錢,卻要醫院降藥價、檢查費,醫院收入哪來,沒收入怎麼養家糊口,醫生護士的工資、獎金怎麼辦?”他&&,就是因為不知道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所以才討論個沒完。 據了解,目前,全國大多數的國有醫療機構服務經營的收入渠道有3個:政府財政補貼、醫療服務收費、藥品經營差價和大型設備檢查收費,那麼,在財政補償不足的情況下,醫院只能是靠藥品批零差價和大型設備收費來補償。 瑞金醫院發展部一位不願意具名的主任則指出:“利益分割或許是牽制各方動作的主因。”他認為,公立醫院改革中的有些想法,涉及的問題相當很複雜,實現起來需要克服很多障礙。比如“醫藥分開”,出廠價為50元的藥,經由藥廠兩次轉手賣給總醫藥和醫院後,最終到消費者手裏可能已經漲到120元,翻了好幾倍。一旦改革,將會觸動各方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