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應該在2009年底&&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方案”(下稱“方案”),現在在衞生部的日程上,不得不推遲——這一點,就連衞生部黨組書記張茅亦不諱言。 全國不同地區的公立醫院複雜的權屬關係以及隨之而來的補償機制不到位,是令“方案”不得不向後延期的主要原因。
補償機制難定
2010年1月,很多地方衞生廳長是滿懷希望來到北京的,此時,是中央批准醫改方案之後,衞生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衞生系統工作會議。這些廳長們相信,在這次會議上,醫改中最為敏感的公立醫院改革,衞生部應該提出明確的思路與方案,並且,他們希望改革之後最為複雜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問題,也能在這次會議上有所明確。 然而,與會的衞生廳長們沒有等來“方案”。一位與會人士告訴記者,衞生部黨組書記張茅向他們明確&&,原定在2009年底前&&的公立醫院改革方案,由於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仍未達成一致意見,已經擱淺。 地方衞生廳長們清楚,在所謂的“具體問題”中,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就是其中之一。參會的湖北省衞生廳廳長焦紅在會上説,“補償的問題應該核算清楚,補償應該到位”。 實際上,針對公立醫院改革,地方衞生廳和中央政府在此問題上意見並不一致。 記者了解到,大部分地方衞生廳希望中央層面能&&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但是中央層面希望地方衞生廳先摸着石頭過河。“全國情況太複雜,冀望衞生部&&非常具體的指導意見可能性不大。”1月7日,馬鞍山市醫療集團總院長何少峰&&,而據一些曾經看到過“方案”草案的地方衞生廳官員們稱,在草案中,亦沒有明確的執行路徑。
“市場化”之憂
既然政府補貼始終不能明確,地方政府只有自謀出路,這讓廣東省衞生廳副廳長廖新波頗為擔憂,他在博客發文説,一些地方政府醫院的公益性將難以得到保證,甚至被迫走上市場化的道路。記者的採訪顯示,這一隱憂並不完全多餘。“沒有一個公立醫院敢説政府投入夠了。”何少峰説。馬鞍山市成立了醫療集團,本來任職馬鞍山市衞生局黨委書記的何少峰擔任了醫療集團總院長。何少峰認為,僅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我們醫院肯定要講效率,講營利。” 北京的某區衞生局副局長告訴記者,部屬醫院中央財政出的錢比較多,市屬和區屬可能是同級財政出大頭。“要是地方財政沒錢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並不用擔心沒錢,地級市的醫院根本拿不到充足的財政投入,怎麼辦,自己想辦法。”何少峰説。 實際上,儘管中央層面的方案並未&&,各地的醫改方案基本已經到了收尾階段。很多地方成立了醫管局之類的模式,其中成都和上海類似組織歸屬地方國資委。而北京醫管局歸屬北京衞生局,比後者低半級。 前述北京某區的副局長告訴記者,醫管局建立後,各個院長職權大大增強,有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權,“會實行法人責任制,給他定目標,定任務,和國有企業法人有點類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