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正是北方馬鈴薯收穫的季節,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的大片田地機器轟鳴,先進的收穫機器,將大批的馬鈴薯從地裏翻出來。當地農民興奮地説,馬鈴薯種植,解決了他們的吃飯問題。在當地,馬鈴薯不僅僅是一道菜,還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産業。在中國,像商都這樣將馬鈴薯作為主要農作物的地方還有很多,馬鈴薯已成為一項産業。
馬鈴薯解決大問題
200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消息稱,據科學家分析,解決人類未來糧食安全問題,只有靠馬鈴薯。馬鈴薯具有耐貧瘠、耐旱等特點,甚至在大多數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下,也可以獲得一定産量。 2008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超過8800萬畝,中西部省區種植面積佔到全國種植馬鈴薯區域的62.57%,已成為解決糧食問題以及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 甘肅省定西市從1996年開始發展馬鈴薯産業。目前,全市馬鈴薯産業總産值達17.6億元,佔全市生産總值的16.7%;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産業獲得收入57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6.7%。當地人稱,馬鈴薯已從“救命薯、脫貧薯”變成了“致富薯”。馬鈴薯在帶動農業發展的同時,其整個産業鏈還促進了定西市第二、三産業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明顯加快,從事分揀、裝卸、販運的人員達數萬人。 定西只是發展馬鈴薯産業的一個代表,我國東北和華北的一些省份,馬鈴薯也已成為改變地區經濟結構的重要經濟産業,內蒙古、甘肅、貴州、雲南等許多地區都在廣泛種植。
脫毒種薯幫了大忙
“有了新品種,我們的産量一下子上去了。”商都縣農民老張高興地説。老張所説的新品種,就是脫毒種薯。 脫毒種薯是指馬鈴薯種薯經過一系列技術措施清除薯塊體內的病毒後,獲得的無病毒或極少有病毒侵染的種薯,它具有早熟、産量高、品質好等優點。 “馬鈴薯的産量和質量與種薯密切相關。種薯不行,就沒有産量,也沒有質量,病毒一旦侵入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就會引起馬鈴薯嚴重退化,並産生各種病症,導致馬鈴薯産量大幅下降。因此,要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清除薯塊體內病毒的種薯。”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孫慧生介紹,“這項技術我國早在6年前就在馬鈴薯主産區推行,通過這項技術可以實現大田平均增産30%—50%。” 據介紹,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第一生産大國,種植面積佔世界總面積的1/4,總産量佔到全世界的1/5,但是單産水平卻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畝産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原因就是缺乏脫毒良種。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統計,目前全國脫毒種薯的推廣面積僅為種植面積的20%左右,而發達國家多在90%以上。 今年4月22日,國務院宣布對馬鈴薯原種生産實行補貼,對薯農每畝補貼100元,種薯生産企業每畝補貼500元。國家對脫毒種薯的推廣頗為迫切,各地方也在積極努力。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就建成了馬鈴薯脫毒組培室11800平方米、標準化溫室22畝、原種田1.5萬畝,形成了從組培快繁、溫室栽培、原種繁育到一、二級種薯生産的完整體系。
馬鈴薯産業前景廣闊
馬鈴薯加工增值能力強。據了解,其加工成澱粉可增值1倍;加工成乳酸可增值3倍;加工成食品可增值4倍;生産高吸水性樹脂可增值8倍;加工成變性澱粉可增值15倍;生産生物膠增值在60倍以上。馬鈴薯精澱粉經過發酵或採用其他方法可生産300多種變性澱粉,可廣泛應用於醫藥、紡織、鑄造、染料等多種工業。 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馬鈴薯澱粉需求量高達300萬噸,屆時,我國將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馬鈴薯食品生産加工、貿易的産業中心,馬鈴薯産業前景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