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産權入股是撬動文化産業杠桿
    2009-09-30    作者:李向東    來源:證券日報
    今年73歲的張賢亮有兩種身份:身為作家,他曾三次獲得國家級小説獎,他的九部小説被搬上銀幕,作品被翻譯成27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發行。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連任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身為企業家,他是鎮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長,他以“出賣荒涼”著稱,將影視城打造成為寧夏重要的人文景觀和旅游景點,被譽為“中國一絕”。可以説,華夏西部影視城的成功,證明了在市場經濟社會發揮人的智慧與管理的重要,為較為滯後的西北地區發展文化産業經濟提供了一條思路。在9月13日舉行的寧夏文化産業高峰論壇上,張賢亮針對目前我國文化産業發展中存在的知識産權與資本運作的問題,提出“知識産權入股是撬動文化産業的杠桿”的獨到見解,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張賢亮首先舉例説明中國四大發明中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與文化産業發展的關係密切,進而以中國古代絲綢和瓷器在西方的暢銷為例,他認為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在西方暢銷的原因主要在於其所附加的中國文化,中國曾經是舉世無雙、獨行天下的文化産業大國。
  他提到,自上世紀50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開始,政府將文化産業納入政府管理,中國只有屬於政府管轄的文化事業而無文化産業,阻礙了民間文化産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文化上卻遠遠遜於經濟的發展,所以文化體制的改革顯得尤為緊迫。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幕拉開後,原來由政府管轄的一些文化事業單位逐步改革為民間自主經營,政府也加大對文化事業基礎設施上的投入,我國文化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但文化産業主體還是要靠民間的力量發展,所謂政府辦文化事業,民間做文化産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讓有創造性、創新性的文化人成為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張賢亮認為只有大力推行“知識産權”。要在知識經濟時代動員廣大人民群眾通過文化産業化的途徑提高社會整體文化和國民的文化素養,必須突出知識産權的重要性。90年代初,專利技術在組建公司時也可作為資本,説明我們承認知識包括專利技術是生産的要素。隨着經濟的發展,知識在生産服務等領域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今年,湖南、山西、武漢等地紛紛&&了知識産權入股的規定。知識産權可作為資本入股組建公司,最高比例已可達到70%。
  他認為,目前文化産業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有創造能力的的文化人無資金,有資金的生意人沒文化。如果讓他們的技藝特長可以作為知識産權即無形資産參股,與出資方協商出一個合適的比例,共同組建公司進行規模化生産,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這樣做的另一個顯著好處是,可以很好的傳承、保護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非物質文化,使其避免失傳的危險。
  文化産業是知識、設計、策劃、個人心智的創意創新的産業,要讓設計策劃者、創造創新者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最佳手段就是要他們風險共擔、利益均沾,成為投資主體的一部分。承認文化創造者、創新者的知識産權即無形資産。知識産權、各種無形資産可以轉化為資本參股組建企業,進行社會化大生産。要承認知識智慧、設計策劃包括品牌信譽是文化産業中的重要要素,要把無形的資産量化為資本作為股本組建規模化經營。
  前不久,國家&&《文化産業振興規劃》,標誌着文化産業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如果借鑒張賢亮提出的“知識産權入股是撬動文化産業的杠桿”這一理論,協調好知識産權和資本運作兩者的關係,有可能會加快我國文化産業發展新高潮的到來。
  相關稿件
北汽將生産自主知識産權無級變速器 2009-09-02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知識産權戰的升級 2009-09-01
企業境外參展遭遇知識産權“攔路虎” 2009-08-31
滬動漫企業欲先試知識産權質押融資 2009-08-27
互聯網創新與知識産權保護論壇將舉行 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