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區”成就中國第四經濟引擎
    2009-09-29    作者:馬繼鵬    來源:國際金融報

    正在建設的海西經濟區有望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後的中國第四大經濟增長引擎。
  在9月27日於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福建省常務副省長張昌平、副省長陳樺、張志南等對於正在建設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充滿信心。“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祖國大陸在沿海經濟發展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海西經濟圈初現

  昨日7時44分,連接中國長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溫(溫州)福(福州)高速鐵路正式建成通車。隨着今後兩年福(州)廈(門)、廈(門)深(圳)鐵路的相繼建成,中國將以高速鐵路動脈把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三大經濟區連成一線。
  “這是鐵道部大力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一個生動例子。”張志南&&,福建正在推進“三縱六橫九環”的海峽鐵路網建設,2015年鐵路正線里程將從現在的1600多公里達到6000公里;此外,2015年“三縱八橫”的海峽西岸高速公路網也將建成,屆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現在的2000公里發展到5000公里以上。
  張昌平&&,按照國務院的戰略定位,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建設成為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專家&&,由汕頭、廈門、泉州、福州、溫州等多個城市組成的直接面對台灣的沿海一線中心城市群已經形成,為進一步構建兩岸投資合作産業基地奠定了基礎。據統計,2008年,由福建全省9個市和浙江、廣東、江西的11個市所形成的海峽西岸經濟城市群的GDP已有約2萬億元人民幣,與同期台灣的26903億元人民幣比起來,差距日益縮小。

  功能區規劃完備

  “福建將打造更加開放的對&合作格局。”張昌平説,福建將以廈門為龍頭,以福州為重心,全面深化和拓展沿海一線對&開放。目前福建省正積極推進平潭島的開放開發,爭取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實施更加開放的政策,探索兩岸合作新模式。
  張昌平介紹,根據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福建省將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功能區建設,一是打造更加開放的對&合作格局;二是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三是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四是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五是建設海峽旅游圈;六是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七是建設兩岸交流合作的特色平台。
  張昌平&&,福建將做專做精沿海石化、光電、機械等台灣産業專區,加快形成以廈門灣、閩江口、湄州灣等區域為主的産業對接集中區。擴建福州、廈門&&投資區,新設泉州、漳州&&投資區。完善福建省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林業合作實驗區、台灣農民創業園和台灣農産品集散基地。創新對台貿易口岸查驗監管模式,促進兩岸貿易的規模化和常態化經營。為密切兩地經貿合作,福建將開放台灣企業參與省內大型公共工程建設,首批將開放20個重大工程項目。

  相關稿件
外貿持續下行嚴重拖累長三角經濟引擎 2009-06-16
中國將取代美國成世界經濟引擎 2009-05-12
十大産業將成中國經濟引擎 2009-02-27
浙江推出"三個百億"舉措 強力啟動經濟引擎 2008-11-17
城市期待新經濟引擎 扎堆爭上“軟體外包” 2007-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