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金融危機打亂了迅速發展壯大的中國光伏産業的匆匆腳步,國外市場需求萎縮,市場寒冬驟然而至,多數企業虧損、停産,全行業提前步入洗牌。兩三年間,國內先後有上千億元資金涌入這個新興産業,但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在市場泡沫破滅後,中國企業已經並還將付出慘重代價。 現在打開網媒和紙媒,光伏産業已經成為不少地方産業規劃的“流行詞”。可就在兩年前,光伏産業在中國還是稀有名詞。下面的數據足以説明問題。2001年,中國光伏電池産量僅3兆瓦,2007年已達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長了600多倍。統計表明,目前我國的光伏産業鏈中,已投産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業、60多家硅片企業、60多家電池企業、330多家組件企業,太陽能電池産量佔到世界總産量的30%。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蘇、雲南等20多個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産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這些産能若全能兌現,超過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這意味着,即使沒有金融危機,全球也消化不了國內一哄而上的光伏産業。遺憾的是,金融危機一來,光伏大市場歐洲訂單銳減,導致國內光伏産業處於全行業停頓狀態。據悉,目前多晶硅市價已跌至每公斤70美元,逼近企業成本底線。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國內太陽能市場幾乎處於休眠狀態,光伏産業無法通過激活內需市場的方式來消化,只能寄望於海外市場。在全球市場看不到希望的情勢下,這一波囫圇吞棗的光伏産業大躍進,千億投資恐有打水漂之虞。 靈光一現的中國光伏産業急遽陷入泡沫化生存困境,給中國産業布局上了一堂生動的市場課。 作為傳統的加工市場,中國光伏産業處於賺取加工費的産業末端。在此情勢下,光伏産業在中國市場越是實現産業聚集和産能倍增,積累的市場風險越大。除了利潤大部分為握有核心技術的上游企業所蠶食,而且還受制於海外市場。一旦遭遇市場梗阻,中國市場積累的産能就無法消化,導致整個産業的過剩。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國光伏産業短期內的一哄而上,也推升了國際市場多晶硅的價格。僅去年一年,“中國製造”為“海外創造”(海外七大多晶硅核心技術企業)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繁華過後,只有規模沒有技術的低附加值産業複製,除了求得中國“全球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産國”的虛名外,中國光伏産業沒有佔得任何市場之利。而且,在國內市場無序的競爭中還吹大了讓上游企業賺足利潤的多晶硅泡沫,而泡沫破裂的風險卻由國內眾多企業承擔。 更具市場迷惑性的是,由於光伏産業和太陽能電池緊密相連,遍地開花的光伏産業往往預示着環保産業和清潔能源的光鮮和時髦。殊不知,很多權威專家認為光伏産業屬於“高能耗”(提煉一噸多晶硅要消耗16萬度電)、“高污染”企業(多晶硅生産環節的副産物四氯化硅及尾氣為有害污染物),而中國光伏産業的技術水平較低,處理能耗和污染的能力還很欠缺。 多年以來,中國早已確立了轉型升級的産業政策,對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蝶變充滿期待。但這一輪光伏産業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表明,中國産業還未擺脫只求規模不求技術的微利製造慣性。而導致這一市場失衡的産業流弊,除了一些企業的跟風,與各地貪大求全的招商引資政策不無關係。 金融危機,本是中國産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即通過市場選擇淘汰掉一些低端企業,從而使“中國製造”實現高端化最終升格至“中國創造”。現在看來,如果權力和市場糾葛不清,一些産業恐怕很難實現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