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危機時代”孕育七大潛力産業
    2009-08-26    李佐軍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國際經濟危機對各種産業都産生了重大影響,但其中也有一些産業影響不大,甚至受益。根據歷史經驗,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孕育出一批新興潛力産業。那麼,本次危機當經濟開始復蘇後將會有七大産業屬於潛力産業,即新能源産業、環保産業、新一代IT産業、綠色製造業、文化傳媒業、醫藥保健業、現代農業。
  所謂“後危機時代”有兩種界定:一是危機過後的一段時期;二是經濟開始復蘇後的一段時期,復蘇並不意味着危機已過,本文按後一種界定來理解。國際經濟危機對各種産業都産生了重大影響,但其中也有一些産業影響不大,甚至受益。根據歷史經驗,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孕育出一批新興潛力産業。那麼,本次危機當經濟開始復蘇後會有哪些産業屬於潛力産業呢?
  一、新能源産業

  新能源是指常規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以及核能、氫能等。新能源産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是:
  一是發展新能源産業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全球氣候變暖使人們認識到必須用新能源取代常規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國際經濟危機爆發後,許多國家認識到,要想走出危機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新增長點的主要希望在新能源産業。尤其是美國奧巴馬政府更是將發展新能源作為美國未來經濟的主要方向,並制定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新能源産業青睞有加,“硅谷”正演變為“太陽谷”或“綠色之谷”。
  二是許多國家推出了促進新能源産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歐盟在2003年制訂了《歐盟氫能路線圖》,近5年來每年投入20億歐元,用於氫能、燃料電池的研發。日本政府近5年平均每年投入約2.7億美元用於新能源的研發。瑞士更是對風電和太陽能給予20年的持續補貼,並且通過立法形式予以確立。我國的《新能源産業振興和發展規劃》也正在制定之中,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
  三是中國的新能源産業正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截至2007年底,全國推廣農村太陽能熱水器4286萬平方米、太陽房1468萬平方米、太陽灶112萬台。截至2008年底,我國光伏電池産量達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大型風電設備製造業也已進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階段。

  二、環保産業

  環保産業是指為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而進行的技術産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綜合服務等活動的總稱。産業內涵擴展的方向在潔凈或綠色技術和産品、環境服務等方面。美國稱之為“環境産業”,日本稱之為“生態産業”或“綠色産業”。環保産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有:
  一是環保産業市場潛力巨大。據統計,全球環保産業的市場規模已從1992年的2500億美元增至2008年的60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遠遠超過全球經濟增長率,成為各國十分重視的“朝陽産業”。2010年中國環保産業的年收入總值將達8800-10000億元左右,其中資源綜合利用産值6600億元,環保裝備産值1200億元,環境服務産值1000億元。
  二是發展環保産業為各國政府所鼓勵。如美國的環保産業投資逐步增加,每年大約有140~180億美元,在2004財政年度撥款近51億美元,用於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先進的能源技術、自願項目以及相關的國際援助。世界銀行估算,環境污染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佔GDP的8%-12%。中國從2007年開始將環保支出科目正式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在4萬億投資中,資源環境投資佔5.25%。
  三是國際經濟危機為環保産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危機使一些重污染行業受到重創,為産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機遇,也為環保産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危機使那些已制訂了污染治理方案,但擔心停産會影響經濟效益,寧可接受環保處罰也不願意停産的企業,提供了一心一意實施污染治理方案的有利時機。危機導致市場物價普遍下滑,這可以節約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

  三、新一代IT産業

  20世紀90年代以來,IT産業一直是高新技術産業中的“明星産業”。“網絡泡沫”破滅以後,IT産業受到了一些衝擊。但隨着技術的積累,這個産業正在醞釀新的技術突破,新一代IT技術和産業正在孕育。新一代IT産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有:
  一是具有巨大的技術升級空間。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已基本成熟。目前每秒2M的流量即被稱為“寬”帶,而新一代互聯網將可能達到每秒100M以上的高性能,這意味着下載一部高清晰電影只需幾秒鐘。新一代互聯網不僅更快捷,而且更安全、更方便。“互聯網”正在與“物聯網”(物與物之間的網絡)形成創新融合,這將成為新一輪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具有微型計算和通訊能力的各種物件設備通過聯網,可以使商業系統、社會系統與物理系統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個全新的、智慧的基礎設施和設備網絡群,包括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電網、智慧醫療等。思科已推出“智能互聯建築”,電網智能化改造已開始在美國實施,上海所在的華東電網也正進行試驗。同時,我們正在進入“雲計算”時代,許多IT企業都在進軍“雲計算”市場。美國國際數據公司預測,到2012年全球“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約420億美元,未來5年企業在“雲計算”技術上花費的預算將是現在的3倍。
  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場開發潛力。隨着3G移動通信的發展,手機互聯網用戶越來越多,手機、筆記本、上網本等將形成聯動,創造出許多新的市場空間。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預測,3G牌照發放後,相關企業今後兩年至少投入2800億元建設資金,僅此一項有望形成上萬億元的産業發展規模。計算機已被列入我國“家電下鄉”産品,通訊“村村通”工程正在推進,農村信息化迎來了新的機遇,中國農村巨大的市場潛力將得到開發。
  三是國際經濟危機為我國IT産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在危機影響下,國際弱競爭環境為我國IT企業開拓新興市場提供了機會,隨着海外資産大幅貶值,實力較強的企業可以開展跨國並購,引進技術和人才。危機也降低了購買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成本,為我國企業購買先進適用技術帶來了有利時機。

  四、綠色製造業

  製造業是一個很大的範疇,包括鋼鐵、機械、汽車、造船、航空航天等行業。本文要強調的是綠色製造業,這裡的綠色是指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或者低消耗、低排放,凡是符合低消耗和低排放要求的産業都可算作綠色産業。綠色製造業即是低消耗、低排放的製造業,所有的製造業都有可能成為綠色製造業。綠色製造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有:
  一是製造業是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主體産業。我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其最主要的特徵是製造業正在大發展。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工業化初期階段一般以輕紡工業為主體,中期階段一般以重化工業為主體,後期階段一般以深精加工工業和高技術産業為主體。我國正處於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時期,而重化工業是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國際經濟危機如何演化和影響,製造業都將在今後一段時期扮演中國工業化的主要角色。
  二是綠色製造業是製造業發展的必然方向。與農業和服務業相比,製造業的資源消耗較多,對環境的破壞較大。十三億人口的中國進入重化工業大發展的時期,如果繼續按過去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走,必將對資源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事實上,這種壓力已是當前的現實。而且,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新形勢下,國際社會將對節能減排特別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出越來越嚴格的要求。為了適應這種新形勢,我國政府也在採取一系列主動的措施,促進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製造業的發展必須在符合綠色要求的框架中進行。
  三是國際經濟危機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危機影響下,迫於生存壓力,發達國家的製造企業將向中國等新興市場加速轉移,中國製造業地位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危機也為我國製造業通過投資收購,積極參與國際産業結構調整,利用國際技術和人才資源提供了機遇。

  五、文化傳媒業

  文化傳媒業是一個大家族,包括文化創意産業、傳媒産業、教育培訓業、體育娛樂産業等。文化傳媒産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有:
  一是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國的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消費的需求將大幅增加。據預測,到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産業佔GDP的比重將超過5%以上。全國每年因新興産業發展的培訓人數需求量達3000萬人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資源都有待進一步開發。當前新文化、新媒體業態不斷産生,預示着文化傳媒産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文化傳媒産業是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文化傳媒産業知識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産業附加值高、發展潛力大,符合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符合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符合擴大內需的要求,是最具有可持續發展特性的産業。文化傳媒産業是內容産業,資訊技術、網路技術和數位技術正與文化傳媒産業廣泛深入地對接和融合。隨着電信重組、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以及通信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網“三網”融合的快速發展,文化傳媒産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3G牌照已開始發放,中國第一顆直播衛星中星9號已發射升空,邁出了衛星直播時代具有實質性意義的第一步。目前啟動有線電視數字轉換整體轉換的城市已經超過100個,數字轉換用戶首次突破4000萬戶。
  三是國際經濟危機為文化傳媒産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文化傳媒産業是提供精神糧食的産業,具有反經濟周期的特點,危機時期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反而會增強。

  六、醫藥保健業

  醫藥保健業是直接為人的生命和身體健康服務的産業,包括醫藥業、醫療業、保健業及其相關行業,如醫療器械製造業等。醫藥保健産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有:
  一是需求的空間越來越大。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的健康和生命的長壽,越來越舍得在這方面進行投資。醫藥産業是當今世界競爭最激烈的高新技術産業之一,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醫藥工業是第四大創利産業。近年來,我國醫藥産業發展平穩,2008年我國醫藥工業累計實現利潤708.9億元,同比增長28.4%。近20年來,我國中藥産業年平均增長速度達20%以上。近年來,中國保健市場一直保持17%以上的年增長率。
  二是醫療體制改革為醫藥保健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2009年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關於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這為更多的人看得起病、買得起藥奠定了基礎,為醫藥保健業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新醫改以預防為重心,將給疫苗産業帶來新機會。新醫改也將給普藥、中成藥、醫療器械等産業帶來新機會。
  三是國際經濟危機為醫藥保健業發展帶來了新契機。醫藥保健産業被普遍認為是抗周期或抗危機的行業,越是在危機時期,人們對醫藥保健的需求越是迫切。政府在4萬億元拉動內需投資中,明確投入醫藥行業的已有48億元,對醫療器械行業的拉動估計在0.8%左右,對藥品消費的拉動估計為0.77%。而2009年全年預計衞生總投入將達700億元左右。

  七、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是相對於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來説的,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都市農業、休閒農業、創匯農業等。現代農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有:
  一是現代農業永不衰落。不管在何種形勢下,吃的需求永遠都不會消失,農業永遠都有生存的依據。儘管全球經濟危機對所有産業都帶來了重大衝擊,但現代農業有望成為相對亮點,原因是糧食需求受收入影響較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最近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説,今後10年,迅猛增加的糧食需求將支撐農業發展勢頭,抵禦經濟危機帶來的衝擊。這份報告預測,2009年至2018年,農産品平均價格將比1997年至2006年間上漲10%至20%,植物油價格上漲幅度可能超過30%。現代農業所生産的有機食品將越來越佔重要地位,預計今後10年中國有機食品佔國內食品市場的比重有望達到1-3%,成為世界第三大生産國和第四大消費國。
  二是國際經濟危機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由於國外農業受到國際經濟危機較大打擊,為我們農村吸引國外的現代農業人才和技術、承接國際農業産業轉移帶來了機遇。危機為我國農業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動力,必將促進農業産業轉型升級。危機還會使那些有競爭力的特色農業受益,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
  三是十七屆三中全會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機會。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就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出了七項措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特別是提出了抓緊實施糧食戰略工程,加快落實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建設規劃等具體政策。這些無疑為今後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礎。
  上述七大産業具有一些共同特點,它們大都屬於短缺型産業、內需型産業、知識密集型産業、實體型産業、政策鼓勵型産業或危機獲益型産業。(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相關稿件
後危機時代:中小企業如何實現智慧轉身 2009-08-13
中美勾勒後危機雙邊關係新格局 2009-07-27
後危機時代的確定與不確定 2009-07-23
後危機時代的“確定”與“不確定” 2009-07-23
伯南克今再"過會" 解密後危機時代政策風向 200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