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歷行業的“三聚氰胺陣痛”之後,中國奶企們準備迎接新的行業“大事件”——保障整個奶業安全的新標即將&&。標準未出,一番搶奪“制定權”的辯論已經開始。 日前,有關伊利和蒙牛兩家將制定三大乳業國家安全標準(《殺菌乳安全標準》、《滅菌乳安全標準》和《生鮮乳安全標準》)的消息沸沸颺颺。不少乳業內部人士強烈反對。近期,全國有20多家各省(市)的乳協、20多個乳品企業和數家大中院校的專家齊聚重慶,緊急磋商應對之策。 “我們收集、整理了多方意見,準備立即送往衞生部,乳業專家也會向衞生部有關高層直接建議。”西部乳業發展協會副秘書長王丁棉説。
專家:如何公平、公正
王丁棉的質疑理由是:伊利、蒙牛兩家的意見代表不了整個行業。蒙牛、伊利的專業特長在常溫奶,如果由這兩家企業制定其他産品領域的標準,可信度有多高?操作性有多強?王丁棉還&&,生鮮乳關係到奶農的利益,上述三個標準起草前也沒有聽取廣大奶農的意見。 據記者了解,在伊利和蒙牛的標準草稿中,“有利於常溫奶,對巴氏奶有諸多限制”。如在《殺菌乳安全標準》中,對“殺菌乳”的定義就與國家相關規定有差異。 “伊利、蒙牛制定的新標草稿雖然受到質疑,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進步。”中商流通生産力促進中心農業分析師宋亮&&,三聚氰胺事件以後,保證乳業安全更受重視,國家相關部門責成伊利、蒙牛來制定行業標準,主要考慮這兩家企業的代表性較廣。在國外,大企業通常參與奶業標準制定。” 宋亮建議,新標準制定要參照國際經驗,理順企業矛盾,廣泛徵求消費者意見。
伊利:配合政府工作
伊利相關人士&&,企業參與標準起草,是“配合國家開展一些基礎的技術性工作”,是應盡義務。除伊利、蒙牛外,光明、聖元、完達山等國內知名企業都在參與不同標準(至少10個標準)的起草。企業按照規定的任務完成相應的標準起草後,提交國家相關部門,這之後的工作(類似下發前徵求相關方意見)則由國家機關部門而非企業組織實施。 國家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的確是一項“龐大工程”。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上月&&,新的乳製品質量安全標準,擬形成96項乳品質量安全標準,包括15項産品標準、4項生産規範、63項理化檢測方法、14項微生物檢驗方法。這些標準有望在今年下半年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