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3-23 作者:閔捷 白皓 張進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從豬圈出來,張勳的褲腿上沾滿了豬飼料,一雙運動鞋已經磨得不見了本來的顏色,粗糙的雙手佈滿了裂紋。在這個帶着臭味的養豬場裏,35歲的張勳已經忙碌了半年。他1999年從浙江理工大學紡織工程專業畢業,半年前還是浙江杭州一家布藝公司的高級銷售主管,去年8月辭職,回到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趙家鎮的老家創辦了養豬場。他説自己從“閒時喝咖啡、打保齡球的高管”,變成了“渾身沾滿豬食的豬保姆”。
站在豬圈中央,張勳仔細觀察着一排待産的母豬,不時將豬崽趕回保溫箱裏,由於幾頭母豬同時臨近分娩期,從除夕開始,張勳常常通宵守在豬圈裏,重復着同樣的工作。
在村民看來,“張勳沒出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張勳也在琢磨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反常。其實,他並不是一時衝動。去年由於金融風暴的衝擊,張勳所在的公司效益下滑,他的收入從每月五六千元降到了2000多元。經過搜索資料以及對政策的研究,張勳決定回鄉創業,“最近幾年農産品價格上漲,政府扶持的力度也逐漸加大,今後的農産品利潤空間還會加大”,而且張勳的父親在村裏養豬多年,經驗豐富,“與其在城裏混,不如回家辦個養豬場”。
2008年8月底,張勳將戶口留在杭州,帶着30萬元存款踏上返鄉之路。
養豬場建好,隨着種豬入圈,存款已經所剩無幾。回鄉之前,張勳認為有20萬元就夠了。為了節省成本,小到換水管、建柵欄,大到給母豬助産,裏裏外外都是張勳自己做,沒舍得花錢雇人。張勳説:“以前當白領時,每天8點多才起床,到辦公室打開空調,看看報紙,下午會見幾個客戶,然後就用打保齡球、喝咖啡來打發時間。現在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夜裏每隔兩個小時還要起床照看母豬和豬崽,這樣的日子讓我快崩潰了。”旁人的閒言碎語都可以忍受,張勳卻一度無法接受自己的心理落差,“特別是2008年11月,資金出現短缺,又趕上豬生病,每天要給幾百頭豬打針,人累得瘦了一大圈,當時真不想幹了”。
得知張勳的困難後,團金堂縣委副書記王有輝幫助張勳收集信息、製作材料,向團成都市委遞交申請,最終通過了團成都市委“銀團互動”項目的評審。2008年11月14日,張勳拿到了“銀團互動”項目的10萬元無息貸款。
“説老實話,我被感動了,這10萬元貸款真是一場‘及時雨’。”張勳説。如今,張勳已經習慣了豬圈裏的忙碌生活,“辛苦是難免的,但是很充實,我現在體會到勞動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今年春節前,張勳賣出了第一批26頭生豬,“粗算一下總共凈掙7000塊”。第一次掙到養豬的錢,張勳的幹勁更足了。在他看來,自己的最大優勢,就是“有知識、懂市場”。
通過上網,張勳自學母豬飼養、豬崽哺育等養豬的核心知識,及時了解糧食價格和生豬價格,確定自己的經營戰略,他還發布信息,為自己的養豬場建立了網絡銷售渠道。“目前銷售不是問題,屠宰場在看到我的信息後,都主動找上門來。這些天的生豬價格有所下降,我準備等幾天,價格回升一些,再賣第二批。”現在,張勳已經可以熟練地為母豬接生,通過自己研究的豬崽保育技術,還能保證豬崽成活率接近100%。截至目前,養豬場已有300多頭生豬。
張勳把養豬場的名字確定為“金堂趙家鎮陽光養殖場”,“但我不可能一直就這麼養豬”,他認為自己目前的養豬方式仍然原始,今後的方向是循環經濟。在他的計劃裏,第一步先要在地上挖出一些大坑,用微生物與鋸木屑混合發酵形成有機墊料,擴建成一組保育圈群;第二步將剛生下來的小豬放進保育圈群,引進國外先進的發酵技術,利用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豬崽的糞便,將其變為可供豬崽食用的原料。“這只是個小的循環經濟,環保、省事、節約飼料,國內已經有人使用了,我正在自學,爭取下一階段能具體實踐。如果小的循環經濟成功了,我就接着做個大循環,用生豬的一部分糞便來種植綠色蔬菜,另一部分用來生成沼氣,再把蔬菜、沼氣和豬肉賣到餐館,最後把餐館的泔水拉回來喂豬。這樣可以減少環境污染,能源利用率也更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