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銀行業協會託管業務專業委員會昨日(3月12日)成立,銀行業第一次以組織和公約形式規範了銀行託管業務。該委員會由中國銀行業協會發起,成員包括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以及中信銀行等國內已開展託管業務的14家銀行,工行擔任第一屆託管業務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
銀行:託管漸成香餑餑
儘管託管業務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868年英格蘭銀行時代,但託管進入中國僅有11年時間。1998年,為完善基金治理結構,中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首次引入託管業務,而銀行業只有工農中建交5家銀行成為最早一批開展託管業務的銀行。直到2004年實施的《證券投資基金法》才明確了託管銀行的職權和地位。 不過,時間短不代表發展慢,託管業務從最初規模不到百億元到2008年年底3萬億元,增長速度極快。工行副行長李曉鵬&&,由於託管經營成本較低,穩定性較高及回報較高的特點,發展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業務增長點。 記者也從工行了解到,到去年年末,該行託管資産凈值達到11438億元,是目前國內惟一一家託管資産規模超萬億的託管銀行,不僅如此,該行的證券投資基金託管、企業年金基金託管和保險資産託管等各類託管業務都是全國第一。 一位大型銀行資産託管部工作人員對記者&&,隨着居民財富增加,託管業務將錢賬分開管理,投資者可以享受到更專業投資服務和可靠的資金保障。但對銀行來説,託管仍是一個起步性的業務品種,傳統業務仍是銀行重要盈利來源。不過,託管業務對推動中間業務、銀行轉型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監管:避免惡性競爭
長期從事託管業務諮詢的中國企業年金網蘇志鋼對記者&&,銀行從託管業務中獲利巨大。有些銀行為了獲得託管業務,不惜以不收管理費的方法來搶奪客戶資源,形成惡性競爭。 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尹龍&&,銀行一度曾試圖將銀行資産和客戶資産完全分離,探索將銀行理財業務投資的證券進行託管,但是最終因為託管業務不成熟而使計劃流産。銀監會也曾多次組織調研,積極起草託管辦法,從行業自律角度進行規範。 託管業務起步於證券行業資本市場,但21世紀以來隨着場外市場不斷擴大,給託管業務帶來廣闊前景,託管産品由原來單一證券投資基金,到全國社保基金、保險基金、企業年金、QDII以及QFII,産品不斷豐富,資産規模也不斷擴大。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一再強調,託管存在競爭環境和操作流程不太規範等問題,迫切需要一個託管協作平台。 此外,由於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也給託管業務管理帶來困擾,銀監會、證監會根據自己的組織架構對銀行託管進行監督管理,行政管理部門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來制定託管業務規範標準。
|
|
資産託管業務是指具備一定資格的商業銀行作為託管人,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與委託人簽訂委託資産託管合同,安全保管委託投資的資産,履行託管人相關職責的業務。商業銀行的託管業務範圍廣泛。 委託資産託管業務對於委託方而言,投資的收益性與安全性兼顧,並可享受託管方提供的金融服務,同時,由於資金的出賬和清算由託管方負責,可以有效地避免委託理財過程中的一些糾紛,因此商業銀行的委託資産託管業務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