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酒莊時代:産地生態消費即將領銜
    2009-02-25    作者:李媛    來源:國際金融報

  2月19日&&的輕工業振興規劃中關於食品安全的條款,或將啟動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第四次浪潮”。
  日前,有業內人士透露,近期收購新天酒業的中信國安集團將於3月1日發布企業戰略,以葡萄酒“産地生態消費”為王牌,依靠其11萬噸的高品質葡萄酒生産能力,形成原酒産業和品牌酒産業雙輪驅動、同步發展的競爭優勢。

中國葡萄酒要過“原料關”

  近10年來,中國葡萄酒市場年平均增速近20%,如今,産量已經位居世界第十。即便是在經濟衰退為主調的2008年,葡萄酒市場依然高歌猛進。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11月份,葡萄酒産量63萬噸,同比增長26.3%,收入同比增長32.9%,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7.9%。與此同時,葡萄酒消費佔整個酒類消費比重已達到了31.4%。
  但與亮麗的市場數據相比,葡萄酒業近幾年的品質躍升似乎陷入一個僵局,另一組數字卻不盡如人意。據一位業界專家披露,近年來,葡萄原酒進口的質量不升反降。統計數據顯示,1994年,我國進口酒是165噸,平均每升價格是3.58美元;而到了2007年,進口酒達到12.8萬噸,平均每升價格卻變成了0.57美元。
  現實讓人多少有些憂慮。對於葡萄酒而言,一向是“七分原料,三分工藝”。儘管我國葡萄種植面積已經名列世界第五,在原料上理應擁有良好基礎,中國葡萄酒和國際上的差距也應該迅速縮小,但事實並非如此。
  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農業大學晁無疾教授直言不諱地&&,中國葡萄酒和國際上的差距,最大的問題是原料的質量。
  目前,我國總體上的葡萄種植面積非常龐大,但企業的基地卻極不穩定。晁無疾教授&&,我國有自己穩定的高質量基地的酒廠寥寥無幾。這種現象多少反映了葡萄酒業已經存在一些浮躁作風,很多企業並沒有在葡萄種植基地建設上下功夫,至今仍處於搶原料的階段。有一些企業,甚至仍在進口原酒來進行生産。如果任憑這種局面長期下去,中國葡萄酒業的未來很讓人擔心。
  但令人欣喜的是,中信國安在收購新天酒業後,不僅擁有一直為業界所矚目的15萬畝亞洲最大的葡萄種植區域,而且更進一步提出了“産地生態消費”的鏈條構建戰略。

“産地生態消費”成趨勢

  據歐洲媒體報道,一項針對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和荷蘭的1000多名18歲以上公民調查顯示,70%的消費者&&將購買那些重視環境問題的公司的産品,他們對食品産地和質量標誌也表現出很強烈的意識。在中國,消費者對“生態、健康、天然”等産品屬性已經有了更深、更大的渴求。由此可見,葡萄酒市場的“産地生態消費”,完全切合了消費趨勢,具有莫大的市場價值。
  專家認為,“産地生態消費”之所以會成為新的産業熱點,是基於對整個社會語境以及食品産業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隨着工業化的縱深發展,中國食品産業環境不容樂觀。有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工業生産的廢水排放量為239.5億噸,而生活消費的廢水排放量高達297.5億噸。近年來,由於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的農副産品污染對食品健康安全帶來巨大挑戰。
  新鮮涌現的“産地生態消費”,很容易讓人一下子想到産地,進而聯想到原料基地。目前,中信國安正着力打造天山北麓生態産區,營建形成天山天池北坡葡園、天山天池葡園、天山北麓昌吉葡園三個小産地生態葡園。鋻於倡領者中信國安手握15萬畝亞洲最大的葡萄種地基地,似乎更令人確信,它主要是指葡萄基地的生態環境和生態管理。
  但業內專家認為,原料基地只是構成了産地消費的核心條件。而産地生態的核心是産地環境的先天生態化和原料的生態化管理,它是一個從産地先天環境、原料管理、生産過程、分配過程、流通過程、終端消費到再生産各個環節的生態化鏈。但畢竟“産地生態消費”全鏈條的打造需要付出很多,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如此的實力、遠見和耐心。同時,單一的市場導向短期內也難以扭轉,讓所有的葡萄酒企業達成共識並不容易。而消費認知與消費偏好的建立,也非一日之功。
  此外,葡萄酒産地生態環境所涉及的政策法規性標準,目前還沒有權威的説法。業內專家指出,已經有一些可資參考的政策規定,如《綠色食品産地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綱要》等。對産地大氣質量、水質量、土壤質量等項目,都涉及到了相關規定。而在生産工藝的安全方面,今年1月,國家環保部發布了《清潔生産標準葡萄酒製造業》的規範標準。標準規定了葡萄酒製造企業在達到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基礎上,根據當前的行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現狀進行清潔生産的一般要求。標准將清潔生産指標分為五項,即生産工藝與裝備要求、資源能源利用指標、污染物産生指標(末端處理前)、廢物回收利用指標和環境管理要求。
  顯而易見,産地生態消費要想形成真正的産業標準,還需要在整個葡萄酒産業的摸索與實踐,以及消費體系、消費文化的日益成熟,才能最終成型。
  業內專家認為,“産地生態消費”將會是大勢所趨,它的潮起潮涌,只是時間問題。由此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葡萄酒業的第四次發展浪潮,中信國安都將是先行者和典範者。

新理念刷新市場競爭格局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葡萄酒業對“産地生態消費”的構想與踐行,很有可能開啟葡萄酒業的第四次發展浪潮——回歸內涵式發展,通過打造産地生態消費鏈條,引領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有專家認為,這將讓中國葡萄酒業擺脫對“新、舊葡萄酒世界”兩種國際發展模式的亦步亦趨,而是以一種全新的産地消費模式,在世界葡萄酒市場獨樹一幟。
  中信國安副董事長李建一&&,“産地生態消費”符合未來的消費趨勢,符合新生代精英和成功人士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一旦這種價值受到認可,反過來會促進企業乃至整個行業不斷在産地生態方面的投入和保護,形成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機制。
  中信國安在“産地生態消費”引領者身份之外,還有另一個誰也無法忽視的身份:葡萄酒業一個新的、強有力的出擊者,産地生態消費,也將是它的競爭利器。
  中信國安收購新天酒業之後,將站在葡萄酒業版圖上。而新天酒業曾經帶給葡萄酒業的巨大衝擊,業內至今都無法忘卻。這個西部企業擁有15萬畝葡萄基地以及11萬噸的生産規模,這兩個數字幾乎是當年張裕、長城、王朝的總和。除了規模優勢之外,新天的市場營銷手法也十分兇悍,不僅大手筆請梁朝偉和張曼玉代言,還發起了凌厲的“普及風暴”。一時間,葡萄酒業風雲突變。
  不過,相較於新天的強悍作風,中信國安的“生態牌”似乎顯得溫文爾雅。但從長遠看來,這張“生態牌”所帶來的衝擊或許更大。這不僅是因為中信國安的資本、理念、營銷、品牌優勢和新天的産地資源優勢及産品品質優勢開始了強勢組合,更為重要的是,它已佔據了未來消費趨勢的制高點。
  業內人士認為,“産地生態消費”浪潮的掀起,將改寫葡萄酒業波瀾不驚的市場格局。張裕、長城、王朝“三強爭霸”的格局,已經持續了將近10年,三者佔據了葡萄酒市場近一半的份額。這一方面體現了葡萄酒市場的穩定和有序,但也意味着市場發展異常沉悶,活力不夠,進取心和創新能力乏善可陳,整體水準徘徊不前。
  現在,轉折點終於來了,“産地生態消費”,將很有可能顛覆目前的市場格局。由此看來,中信國安對新天酒業的收購不僅志存高遠,同時還雄心勃勃。

  相關稿件
“酒業博覽會”填補酒類專業市場空白 2008-12-22
決意做大黃酒業 第一食品擬更名“金楓” 2008-08-19
知産糾紛困擾葡萄酒業 “解百納”屬於誰 2008-07-28
“蟻神酒業”非法集資案終審結案 2008-07-25
儲存陳年酒損失三四成 劍南春或暫別全國白酒業前三強 2008-05-30